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清华北大讲课视频 > 第31章 宽心心窄路窄心宽路宽(第1页)

第31章 宽心心窄路窄心宽路宽(第1页)

第31章宽心——心窄路窄,心宽路宽

如果我没法儿教书了,蹬个三轮车我就上街卖菜去。

—杨奎松(北京大学教授,主攻中国现代史)

说到宽心,有必要提一下时下很流行的一首《宽心谣》: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月艮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姑且抛开这首《宽心谣》的具体内容不谈,有意思的是,不少人认为,它是著名佛教领袖、书法家、诗人、作者赵朴初老先生生前且具体到其92岁高龄时所作,然而据赵朴初的夫人陈邦织女士所说,早在赵朴初生前,这首歌谣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且这首歌谣虽说意境不错,但其格调与神韵与幼承家学、读书万卷的赵朴初的作品比起来还是显得稍俗了些,比如其在自己的遗言中阐释的自己的心灵境界,“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另外,一些生活细节方面也与歌谣有出入,如赵朴初自20岁便食素不断,所谓“少荤多素日三餐气不是他的生活方式。赵朴初有位亲戚,还专门抄录了这首歌谣面询赵朴初,赵朴初也当面否定此歌谣是自己所作,于是又有人想替赵朴初阻止这种借用他的名声的做法,至少也要发个声明,但赵朴初却不这么想,他说:“只要有人喜欢,就随它去吧。”讲宽心,还有比这更好的例子吗?

宽心首先是一种德行,而人们常说的“心窄”,也未必全是因为环境或心情不好。

话说有一位老人,家中闲房很多,这天,老人在院子里乘凉,一个青年过来问:“老人家,我想租您的房子,但不知你们这里的房客是否好相处?"老人笑问:“你们那里的邻居如何?”青年抱怨说:“太差劲了,一个比一个不好相处。"老人笑答:“彼此,彼此,我们这里也一样。"青年转身走了。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青年,向老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依然以问作答。青年说:“我们那儿的邻居一个比一个好,大家互相帮助,和睦相处,要不是换了工作,真舍不得离开他们!”老人还是笑答:“彼此,彼此,我们这里也一样。”

故事中的第一个青年,其实已经不是心宽、心窄的问题,而是自身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方面岀了问题,近乎于心理阴暗。当然,说到底还是道德有问题。孔子曾经说过:“德不孤,必有邻”,其中,“德”就是美德、道德,“邻”泛指邻居、朋友,以及天底下所有愿意走在一起的人,整体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人们一定会和他亲近。相反,一个人如果“孤德”,只有别人不对,没有自己不好,他必将心窄加路窄,最后成为孤家寡人。因为没有谁愿意与素质低的人在一起,包括本身素质就很低的人。

宽心也是一种境界。如今,城里人也好,乡下人也罢,人们都想方设法住大房子,那样住起来舒服、敞亮。但事实,真正心里敞亮的有多少呢?敞亮跟房子无关。古代的隐士,小小茅屋,一眼清泉,足矣。当然,住大房子没什么不好,但推而广之,在住大房子的同时,为何不把心房也扩大些呢?把心灵拓宽为一片草原,给善良多划一些地盘,长满庄稼和森林,百草丰茂,何乐而不为呢?可现实中往往是,人住的房子越大,心灵的面积反而越缩小。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遭遇不顺心的事再正常不过,这时候,尤其需要学会自宽自解。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

有个人总觉得自己烦恼太多,生活不尽如人意。为了解脱,他去请教一位得道高僧:“请问大师,为什么老天对我如此不公?为什么别人总是快快乐乐,而我却有那么多的苦恼?"高僧没有回答,而是让人取来一些盐和一杯水,让他把盐放入杯中,过一会儿再喝下去,然后问他味道如何。

这个人说:“很苦。‘高僧又让他带着相同的盐,和他一起来到湖边,先让他把盐倒入湖水中,然后又让他喝了一口湖水:“这一次味道怎么样?“很清凉。”这个人回答。“有苦味吗?"高僧又问。“一点儿也没有。"这个人接着回答。

高僧看了看他,语重心长地说:“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就像你倒进杯子里和倒进湖里的盐一样多。为什么你品尝到的味道完全不一样呢?原因就在于你的胸怀还不够宽广。面对生活,我们需要有一个湖一样宽广的胸怀,而不是一杯水。‘

弱水三千,你偏取最苦那一瓢,怪得谁来?我们要拥有湖一样的胸怀,要有变成咸水湖乃至盐碱地的准备,要容纳生命中的苦难,接纳人生中的不平。就如同炒菜不能不放盐一样,生活也少不了烦恼,没有烦恼,快乐也就失去了意义。觉得烦恼、不爽、愤愤不平,是自己的心量还不够大,还需继续修炼自己的心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