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德意志帝国版图 > 第三章 帝国人物(第1页)

第三章 帝国人物(第1页)

德国这片神奇的土地,诞生了很多或是才华横溢或是踌踌满志的仁人志士。就像一些影响世界哲学体系的哲学大家如尼采和叔本华都是来自于德国这片土地。一个看似充满理性的国家,想必在其的底下都是一般追求理性和精密的人,但是追求慎密的逻辑思维,往往代表着这个人不讲情感的感性,就像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他的外交手腕强硬,对人处事都是硬邦邦。在俾斯麦的引导下,德国变成一个有着新面貌的国家,但是这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帮和他意见相合的人的血与汗。

1。铁血宰相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1898年)(1-49“铁血宰相”俾斯麦)(1-50俾斯麦),普鲁士人,自小生长在传统容克贵族家庭,其父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俾斯麦受家族容克思想的熏陶,其政治和经济观点十分传统保守,在18世纪40年代时,更是成为一名容克阶级的代表。少年时期的俾斯麦生性野蛮暴力,上大学期间,他就和同学有高达27次决斗的经历。然而,他也十分的勤奋好学,俾斯麦努力学习的各种知识,包括历史、外语、法律等,都为其日后涉足政坛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了故乡,在自己的领地上大展手脚,更新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此时的俾斯麦身强体壮,性格暴戾,对待下层人民极其残忍,并且十分现实。俾斯麦的这些性格特点,都为他日后崇尚军国主义、推行铁血政策埋下伏笔。

1848年革命爆发时,由一些社会中产阶级和自由主义者组成的法兰克福议会主张由普鲁士统治德意志并且颁布联邦宪法,依旧拥护威廉四世为德意志联邦的国王。但是,国王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几乎形同虚设。此提议刚提出来,就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对。保守派代表俾斯麦,更是对法兰克福议会的主张嗤之以鼻。为了维护国王的无上权力和容克阶级的利益,俾斯麦集结军队,用武力镇压革命,并驱散议会。俾斯麦此举得到普鲁士国王赞赏。之后,国王任命俾斯麦为普鲁士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战争时期,俾斯麦被先后派往俄国、法国担任大使。这些任职经历,让俾斯麦对俄、法两国统治阶层的野心了如指掌,也为他日后带领普鲁士军队取得普丹战争、普法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俾斯麦升职后,更多地接触了各阶层人士。资本主义思想正在一点一点的影响着俾斯麦的政治观点、经济观点,俾斯麦逐渐成为新兴的容克资本主义阶级。俾斯麦意识到德国的统一势在必行。为了维护国王的统治地位和容克阶级的利益,俾斯麦极力主张由普鲁士统一德国。然而,俾斯麦清楚地认识到此举必然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首先,俄国、法国等国外的势力等是普鲁士统一德国路上最大的障碍。其次,与普鲁士势力持衡的奥地利,为了防止普鲁士强大之后吞并自己,也必然会反对这次行动。再次,国内各阶级都希望争得此次运动的领导权力,以便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俾斯麦主张推行他的“铁血政策”,即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俾斯麦的观点得到国王威廉一世的支持,威廉一世于1862年6月任命俾斯麦为普鲁士宰相,同时命其担任外交大臣一职,将普鲁士的一切外交事宜由交由俾斯麦管理。俾斯麦任职后发表演讲:“普鲁士必须掌握统一德国运动的领导权,而这些权利的获取不是依靠议会讨论和演讲,而是要凭借铁和血。。。。。。”俾斯麦依靠“铁血政策”,用暴力逐步实现了由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宏伟志愿,他也因此被称为“铁血宰相”。

1864年,俾斯麦发动“普丹战争”,吞并了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1866年,俾斯麦又发动“普奥战争”,希望通过战争逼迫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后来,普鲁士大军击败奥地利军队,与奥地利签订了《布拉格合约》。合约规定:奥地利主动退出德意志联邦,并且出让荷尔施泰因。

普奥战争中,普鲁士不仅成功将奥地利驱逐出德意志联邦行列,扫除了统一德国的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在德意志北方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

1870年。俾斯麦又挑起了“普法战争”。此时,普鲁士军队接连打了几场胜仗,士气高涨,普鲁士军队更是在俾斯麦的领导下,一改旧日面貌,战斗力得以大幅度提升。而法国的军队的领导者拿破仑三世骄傲轻敌,率军直接攻进柏林,但随即面临着毁灭性的失败。1870年的色当战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擒。至此,俾斯麦领导普鲁士军队清除了统一德意志南部的障碍--法国。普法战争的胜利也成为德国统一的标志。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俾斯麦因此得以在德国继续推行他的“铁血政策”。在国外,他不断拉拢同盟国,以巩固德国的国际霸主地位。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也运用到了国内,他对国内的工人阶级运动采取血腥镇压的手段,还为此发布了有名的《反社会主义者非常法》。1888年,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登上皇帝宝座。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失去了威廉一世这个坚强的后盾,开始接连失败。1890年,俾斯麦被迫退出历史舞台。1898年,俾斯麦在自己的庄园去世。

俾斯麦是一个传统守旧的容克阶级代表人物,他带领德国走向统一,让德国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行列,是德国最伟大的权谋家。俾斯麦及其推行的铁血政策对德国影响深远,以至于他死后,他的“铁血政策”依然烙进德国的历史里,并深深影响着德国(1-51德国统一的三大功臣-俾斯麦、罗恩、毛奇)。

2。德皇威廉一世

威廉一世(1-52威廉一世),全名威廉·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生于1797年3月22日。1861年,威廉一世登基成为普鲁士国王,后来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威廉一世也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至1888年逝世,他一共在位27年。

威廉一世17岁便服役当兵,参与了普鲁士反拿破仑的战役,被部队领导称赞是个勇敢的士兵。之后,他通过不断的学习,成了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后来,他的哥哥威廉四世继承王位,封当时的威廉为亲王。1848年,威廉亲王帮助国王威廉四世平息叛乱,被称为“霰弹亲王”。1857年,威廉四世因病无法处理国事,而他膝下由没有儿女可以继承王位,只好由威廉亲王代为管理政务。1861年,威廉四世与世长辞,威廉亲王正式登上普鲁士国王的位子。

威廉一世登基后,一直寻找一个比较平和的方式去缓解国王和议会之间的矛盾,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很少干预国家政治。后来,威廉一世命容克阶级的俾斯麦担任国家宰相一职,支持其推行“铁血政策”。

俾斯麦在他的回忆录里多次提及威廉一世,说威廉一世是个修养极好的普鲁士军人,还是个优秀的外交官。但是他认为威廉一世有时候太过优柔寡断,反倒误了事情的先机。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威廉一世于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个皇帝。依靠俾斯麦铁血政策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十分崇尚君主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其本质是服务于容克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威廉一世曾经提议自己以“德国皇帝”的名义登基称帝,但是最终因为封建贵族们的反对而作罢(1-53威廉一世和皇后奥古斯塔)。

1878年,俾斯麦颁布《反社会主义非常法》,其诱因是国内的工人运动频发,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屡次在国内遭到叛党的刺杀。《反社会主义者非常法》规定:取缔社会民主党,严惩一切发动工人运动的人,对于发行的工人运动相关文学作品国家有权没收,但是政府愿意赔偿相关损失。这个法令意在打压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俾斯麦这一举动得到威廉一世和国会议员们的支持,法令也得以每几年就推行一次。但是,这个法令却没有真正的把工人运动镇压下去,反而激怒了工人阶级,使得工人运动愈演愈烈。社会民主党也并没有如统治者所愿销声匿迹,反而更加的壮大。最终,《反社会民主非常法》被迫于1890年废除。

3。提尔皮茨

提尔皮茨(1849年--1930年),全名是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1-54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1-55提尔皮茨),出生在勃兰登堡的一个普通家庭。提尔皮茨从1865年就开始参军服役,期间参加了普鲁士对奥地利的战争。普奥战争胜利后,提尔皮茨也因为在这次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得以去基尔海军学校学习深造。毕业后,提尔皮茨被安排在一个小型鱼雷的舰队里担任指挥官一职,1811年又被升为海军少校。由于职务之便,提尔皮茨可以接触各类型的潜艇武器,并开始了对这些武器的研究。后来,提尔皮茨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潜艇武器方面的专家,这为他后来创立远洋舰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892年,提尔皮茨升职为海军参谋长,得以跻身德国海军的高级指挥层。此时德国海军的战列舰生存力极低,这样的战列舰必然会在远洋战斗时成为德国海军的软肋。经过一番研究,提尔皮茨建议组建巡洋舰队护送战列舰队进行远洋战,提尔皮茨认为只有这样德国海军的战列舰队的战斗力才能被提升到最高,德国海军才能在海洋作战中占据优势。但是提尔皮茨的提议遭到反对,心灰意冷的提尔皮茨准备辞职,但是又在威廉二世的极力挽留下留在了德国海军里。1895年,威廉一世将提尔皮茨提升为海军少校,命其领导远东巡洋舰队。

甲午战争后,中国沦为列强刀俎上的鱼肉,被列强疯狂掠夺。提尔皮茨提出在中国建立海军基地的提议得到认可,德国强行租赁了中国的胶州湾,并且在青岛一带建立海军基地。1896年,威廉二世因为殖民地争议问题,与英国闹翻,他急切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来巩固德国的列强地位,进而实现自己扩充殖民地的野心。此时,提尔皮茨提出扩充海军,组建远洋舰队,以使德国海军战斗力迅速赶超英国海军,提尔皮茨的提议正中威廉二世下怀。威廉二世赞赏提尔皮茨的雄韬伟略,更是视其为自己的心腹。提尔皮茨也因此得到德意志帝国国会的肯定。1897年,威廉二世提拔提尔皮茨做了帝国海军大臣,调集巨款给提尔皮茨建立远洋舰队(1-56手持三叉戟的提尔皮茨)。

此时的英国国力强盛,占领着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而负责守卫这些殖民领地的英国海军,人才济济,装备精良,其战斗力更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虽然极力想扩充自己的殖民地,但是德国的海军战斗力十分薄弱,作战也水平只能和丹麦持平,这样的海军部队根本不足以和英国的皇家海军相抗衡。所以,威廉二世对提尔皮茨寄予厚望,希望通过他来强大德国海军,提高德国的国际地位。提尔皮茨成了威廉二世的左膀右臂,官职也一路晋升至伯爵。威廉二世对提尔皮茨的宠幸更是长久不衰,之后,提尔皮茨被人们称作“永远的提尔皮茨”。然而威廉二世过高的期望,也为之后提尔皮茨被迫下野埋下了伏笔。

大洋舰队

1898年,提尔皮茨在威廉二世的支持下,开始组建他的第一舰队,拉开了德国海军重组的序幕。提尔皮茨宣称这支舰队如果成功建成,战斗力将与法国舰队持平,并且直逼英国皇家海军。与此同时,提尔皮茨提交了舰队组建的预算案,发布了新《海军法》,预计这个舰队重组需要4。08亿马克的资金,并且有望能在1905年完成。提尔皮茨不仅仅是个军事专家,还是个处心积虑的政治家,他深知建立大洋舰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仅仅有皇帝的支持是不够的。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赢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其中包括在民间成立海军协会、讨好上层社会人士等。

1900年,提尔皮茨的第二支舰队投入建设。提尔皮茨重新修订了《海军法》,着手组建他的第二舰队,立志建成一支和英国海军实力相当的德国舰队。他还说:“建立这支舰队的目的,是要让德国海军的变得强大,即使是海军强大的英国前来挑衅,也要让它付出惨重的代价。”

提尔皮茨组建的两支舰队,威胁到了英国海军的海上霸主地位,彻底破坏了英德两国表面友好的关系,英德两国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英国开始扩充海军,优化海军军备,并且研发出一系列先进的战列舰。在此期间,提尔皮茨也对德国的海军进行三次扩充。

后来,温斯顿·丘吉尔在评论这次英德两国的海军军备竞赛时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决定扩充海军,成为仅次于英国海军强国,这是世界事务中影响十分深远的大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经由提尔皮茨重组的德国海军正式投入战争。德国海军在希佩尔带领下征战在海洋战场,利用新组的战舰超强的生存能力,轻而易举的击败了英国海军,大壮德国海军军威。提尔皮茨的研究成果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作用,真正实现了提尔皮茨赶超英国海军的豪言壮志,提尔皮茨也因此被提拔为公海舰队的总司令,同时,威廉二世还授予其元帅军衔。后来,尔皮茨提出了无限制潜艇战的方案,希望通过消耗英国舰队军备来保持英德两国海军力量的平衡性。但是此方案在国内遭到反对,封建领导阶级认为他提出无限制潜艇作战方案时,没有考虑到这个作战方针对当时国际上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的影响。因此,提尔皮茨的作战方针很难实行,更不可能达到提尔皮茨预计的结果。后来,提尔皮茨的权利受到限制,他甚至无法参与舰队潜艇的部署计划。1916年,提尔皮茨以辞职威胁威廉二世,希望打破这样的局面,获取威廉二世的支持。怎料威廉二世已经对他感到十分失望,顺势批准了他辞职,提尔皮茨只好下台。

战后岁月

1919年,提尔皮茨极力反对新政府的民主共和政体,在获得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的大力支持后,提尔皮茨被选为德国一些右翼分子组成的祖国人民党的领导者,他还带领这些人发起了一系列暴动。后来,提尔皮茨扶植保罗·冯·兴登堡登上魏玛共和国总统的位置。但是,此时的提尔皮茨在德国已经没有什么号召力,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1930年春天,这个名噪一时的德国远洋舰队的创造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逝世。提尔皮茨生时被称作“远洋舰队之父”,然而他死后却只能葬在慕尼黑的一处公墓里。虽然,提尔皮茨在世时极力推行军国主义,是个固执的极右分子。但是,他成立了远洋舰队这一伟大的贡献也是不可忽略的。

4。施利芬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1-57施利芬伯爵),生于1833年2月28日,逝于1913年1月4日。德国军事家,陆军元帅、总参谋部参谋长。他所制定的以本人命名的施利芬计划,不仅在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发挥重大作用,甚至深刻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早年军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