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忍经原文 > 第六章 宏量之忍(第1页)

第六章 宏量之忍(第1页)

宽宏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是雅量之人的品行。其实这种雅量的实质是忍,这种忍能容得下屈辱、仇怨、功名利禄o:…这种忍与大材之忍差不多,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大材之忍是一种智慧,一种韬略,而宏量之忍则是毫无功名困扰,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遗憾的是,不知世间有几人能有如此雅量。

宰相权大肚量亦大

俗话说:“将军额头跑得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作为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面对别人的争斗甚至是欺侮,不是用手中的权力报复对方,而是隐忍退让,息事宁人,自然会赢得美名。春秋时齐国的宰相孟尝君、唐代宰相娄师德和清代大学士张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孟尝君容忍夺妻恨

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据记载,这四个人的门客有时多达三千人。养士就要有大度的性格、容人的雅量,不然则会所养非士。在这一方面孟尝君容人、容才的度量就不是一般人能学得来的。孟尝君的一个门人与孟尝君的夫人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作为您的手下亲信,却背地里与您的夫人私通,这太不够义气了,请您把他杀掉。”孟尝君说:“看到相貌漂亮的就相互喜欢,是人之常情。这事先放在一边,不要说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见了那个与他夫人私通的人,对他说:“你在我这个地方已经很久了,大官没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干。卫国的君主与我是好朋友,我给你准备了车马、皮裘和衣帛,希望您带着这些礼物去卫国,与卫国国君交往吧。”结果,这个人到了卫国受到重用。

后来齐国、卫国的关系恶化,卫君很想联合天下诸侯一起进攻齐国。那个与孟尝君夫人私通的人对卫君说:“孟尝君不知道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竟把我推荐给您。我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杀马宰羊,进行盟誓说:’齐、卫两国的后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运就和牛羊一样。‘如今您联合诸侯之兵进攻齐国,这是您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并且欺骗了孟尝君啊。希望您放弃进攻齐国的打算。您如果听从我的劝告就罢了,如果不听我的劝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热血洒溅您的衣襟。”卫君在他的说服和威胁下,终于没有进攻齐国。

齐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说:“孟尝君可以说是善于处事、转祸为福的人了。”

孟尝君被逐岀齐国以后又被“平反昭雪”,再次返回齐国任相,他的政敌都很害怕,提心孟尝君会报复。孟尝君的好朋友,著名辩士谭拾子到齐国的边境上去迎接孟尝君。

谭拾子直言不讳地对孟尝君说:“您对齐国的士大夫是不是有怨恨呢?”孟尝君也不加掩饰地说:“是的。”谭拾子又问:“是否把他们都杀掉您才满意呢?”孟尝君说:“是的。”谭拾子说:“事情总有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总有其发生的原因,您明白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请先生指教。’‘

“人总有一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人在有钱有势时,别人就愿意去接近他。如果贫穷低贱,别人就会离开他,这是事物的本来的规律。就让我举个例子吧,早市上人满为患,而夜市上却冷冷清清。这并不是因为人们喜欢早市,厌恶夜市,而是因为早市上有人们喜欢的东西,而夜市上则没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本来如此,您还是别往心里去吧!”孟尝君听信了谭拾子的话,把他所怨恨的人全都

从簿子上划掉,从此不再提起此事。

有一句话叫“得饶人处且饶人”,这话很有道理。不必把人逼到绝境,天地虽大,总有见面的机会,所谓“三年河东,三年河西”,日后总会有交往的机会,给人方便就是给己方便。小人之忍施以奸诈,君子之忍施以宽厚。人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孟尝君能容得下夺妻之恨,这倒不是他懦弱,而是实实在在的大度之忍。

娄师德唾面自干

娄师德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身体非常肥胖。有一次,娄师德和比他官阶低的李昭德一同上朝去。李昭德边走边等他,开始还觉得挺有味儿,看着娄宰相步履艰难、满头大汗,不禁暗暗发笑。眼看着上朝就要迟到了,李昭德不断催促娄师德走快点,可娄先生照旧慢慢晃悠着,李昭德先生非常气愤,忍不住说:“我被种田的庄稼汉拖住了!”话一出口,万分后悔起来,怎么竟犯了宰相大人的忌呢!偷偷地望了望娄大人,娄师德正微笑着对他说:“我这么愚钝,不做田舍郎,那么谁来做呢?”这位行动退缓,满面笑容,自号为种田汉的宰相娄师德,和李昭德肩并肩往朝廷走去,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娄师德的弟弟即将出任一个州的州官,赴任之前,来向兄长辞行,并且向兄长讨教做人和做官的经验。

娄师德告诫弟弟说:“现在,我做宰相,你做州官,你知道别人会怎么样呢?”

弟弟说:“我猜想他们准会嫉妒咱们。”

娄师德问:“那你准备怎么对付呢?”

弟弟认真地说:“我虽然不聪明,但颇有忍耐之心。从今往后,如果有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会悄悄地把它擦干。人家的嫉妒和挑衅,我不会计较,我装着不知道不去管它,这样就可以平息他们的妒火,不至于结下冤家,惹是生非。因此,你可以不必为我担忧了。”

娄师德听了,摇了摇头,说:“你所做的,正是我所担忧的。你想想,人家为什么向你吐口水?还不就是为了侮辱你。你如果把口水擦干,虽然并没有对他表示抗议和不满,但还是违背了人家的意愿,扫了他的兴。人家没有达到目的,自然不会罢休,下次可能还要吐到你的脸上。因此你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唾沫留着,让它自己干掉,没有人时再把它洗去。”

弟弟听了,越发佩服兄长的宽容大度。

娄师德教导弟弟要“唾面自干”,忍受别人的侮辱,是屈辱到了极致来平息事端的做法。别人无理取闹,要把唾沫吐在你的脸上来宣泄自己的不快,一般人只能做到像娄师德的弟弟那样,不声不响地把口水擦去。在娄师德看来,这只是忍的第一种境界。擦去口水的行动,表明你承受了侮辱,却万分不甘愿。吐口水者的意思,本是要让你出丑,使他快意,你擦去口水,未免使你的洋相没出够,他的快意也未尽兴。忍的第二个境界就是让口水挂在脸上,这样做是实在不舒服,但保准会使唾沫者得到最大的满足,他拿你只有无可奈何了。而且,口水挂在脸上,未必是侮辱了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在聪明公正的旁观者眼中,它可以作为受辱者高尚人格的证明,它也是辱人者丑恶心灵里面的一个斑点。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两步天地更宽,而且将把对手挤到无地自容的地步。

“唾面自干”几乎成为一种奉行中庸之道者的性格,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恪守“唾面自干”的原则,如果是出于委曲求全,那么它有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把事情办好;如果是岀于逆来顺受,不敢抗争,那么脸上的口水积得越多,越让人家瞧不起,也越会使人际关系走向畸形。

张英让出六尺巷

清朝康熙年间的某一天,大学士张英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原来,他们家与邻居叶家发生了地界纠纷,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那件事告诉张英。

张英阅过来信,大叫:“这还不好办!听我的,保险什么事情也不会有。’‘说完哈哈大笑起来,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先生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命令手下人快速送回安徽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的家人的旷达态度。

宰相肚里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叶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一百多米长的巷子很短,但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可以很长很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