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东之路 > 第48部分(第1页)

第48部分(第1页)

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初,为入侵作准备的不仅有军方,还有制订经济计划的人。他们由农业专家赫伯特?巴克(Herbert Backe)领导。巴克在20年代初就加入了纳粹党,之后一路稳步高升,成为食品与农业部长理查德?达里(Richard Darré)的接班人。巴克对纳粹事业的绝对忠诚结合他在农业方面的特长,使他有机会在30年代的改革中负责规范进出口市场定价及设置贸易限制,并逐渐积累了自己的影响力。

俄罗斯也许就是德国人胜利的关键,巴克对这一想法念念不忘。随着俄罗斯帝国的扩张,那里从游牧民族的定居点逐渐转变为了优质粮仓,占据着平原上无边无际的广袤农田。那里的土地相当肥沃,特别是在那些土壤因矿物质丰富而呈黑色的地区。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调查让人们对这片从黑海一直延伸到中亚的土地充满了期待,报告说,这里的条件非常适合大规模耕种高产作物。

1917年革命之前,随着不断增长的国内和出口需求,以及对如何种植优质小麦、如何使这片游牧民族放牧了一千多年的土地产量最大化的科学研究,使得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地区的农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没有人比赫伯特?巴克更清楚这片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产量剧增的大平原的潜力了,他博士论文就是研究俄罗斯的粮食生产。巴克是一个戴着眼镜、穿着讲究的小个子男人,他领导的团队作了一系列分析,以明确入侵的目标。正如他向希特勒所强调的,乌克兰是关键:占据从黑海北部到里海一带的肥沃平原,将“把我们从经济压力下彻底解放出来”。如果得到这些“富得流油”的苏联土地,德国人将天下无敌,不用再看苏联人的脸色;同时,英国封锁地中海和北海的战略意义也将大打折扣。这是一个让德国人获得其所需资源的良机。

希特勒同样认为这是成败攸关的一刻,并于1941年夏发起攻击。当德军在入侵的第一天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向东推进时,元首几乎无法抑制自己的兴奋。他高兴地表示,德国永远不会放弃这块新征服的土地;它将是“我们的印度”“我们自己的伊甸园”。

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同样毫不怀疑入侵的目标是资源,特别是小麦和谷物。他在一篇写于1942年的文章中,以特有的冷酷无情的语言宣称,发动战争是为了“为了粮食和面包,为了充足的一日三餐”,这是德国的目标,除此之外不会要求更多。他继续写道:“东方泛着金色麦浪的广阔土地足以养育我们的人民以及所有的欧洲人,甚至还能有剩余。”

不过,眼下德国人正面临着残酷的现实:他们发现自身的粮食和物资越来越短缺,从苏联进口无法解决长期的供应问题。例如在1941年2月,德国电台称,英国的贸易封锁造成了全欧洲的粮荒;而之前播音员在提到封锁行为时,还说英国人是患上了“精神错乱”或“不列颠痴呆症”。到了1941年夏天,戈培尔在日记中记录道,柏林的商店里只剩货架了,罕有蔬菜出售。这导致了价格的波动以及黑市的繁荣,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民众的焦虑。虽然还未表现出不满,但是人们已经开始质疑德国的扩张到底能带来什么好处——希特勒的宣传主管为此焦头烂额。正如一位地方官员所指出的,他治下的德国男人和女人们“疲惫而劳累”,“不理解为什么战争一定要深入到亚洲和非洲”。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现在只剩下回忆。

巴克及其率领的分析师们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巴克本人在1940年底的年度供应报告中痛苦地指出,德国国内的粮食形势正在恶化。事实上,在1941年1月由国务秘书们召开的一次关于赫尔曼?戈林(Hermann G?ring)是否胜任“四年计划”负责人的会议中,他甚至警告说,要不了多久就将不得不实行食物配给制——这一措施曾被多次否决,因为政府担心这样做会失去人们对战争和纳粹的支持。

巴克的提议十分激进。苏联幅员辽阔、气候多样,被一个自然的分界线分为两部分。在南部,包括乌克兰、南俄罗斯和高加索地区在内的土地和资源构成了一个“获利”区;北部则包含俄罗斯中北部、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各国,属于“亏损”区。在巴克看来,分界线的一边是粮食生产区,而另外一边则是粮食消耗区。德国要做的是占领前者,并且忽略后者。“获利”区必须拿到手,并将其资源和产出转移至德国;“亏损”区则必须被抛弃,而且无须关心它能否以及如何存活,失去这块地方就意味着得到。

在代号为“巴巴罗萨”(Barbarossa)的入侵苏联计划发动前几周的一次会议上,这一提议得到了明确。5月2日,计划制订者们讨论了攻击的先后顺序以及预期的效果:在先头部队的推进过程中,德军将搜刮一切能够搜刮到的以养活自己;尽快占领目标地区,并及早投入生产。一旦突破苏联防线,德军就将从俄罗斯获得给养。

此次会议还提到了入侵行动对生活在“亏损”区居民的影响。他们注定会被整体抛弃。一份历史上最冷酷无情的文件备忘录简单地写道:“数百万人无疑会因此而饿死,如果我们必须如此榨取土地的话。”德国人要养活自己,就必须以这些人的死亡为代价。这数百万人是德国赢取胜利和生存道路上的附带损害及必要牺牲。

会议继续讨论了确保计划顺利实施的其他后勤事务。德军必须确保运输通道能够将农耕平原上的物资运回德国。会议还仔细研究了今后负责监督收获以及耕种事宜的农业主管们的服装:带有银灰色条纹的平民装。正如一位一流学者所指出的,这是一场典型的糅合了日常琐事与冷血暴行的会议。

在接下来的三周内,德国采取了具体的措施统计可能的死亡人数,以确定“亏损”区内究竟会死几百万人。5月23日,一份长达23页的报告出炉了,其内容不过是在已有结论上略加修正。苏联的“亏损”区将被分离出去,它的谷物及其他农产品将被集中起来运往德国。正如之前在柏林会议上所讨论的,其后果将由当地居民承受。连同之前的结论,这一报告对预计死亡人数进行了公开的评估。该报告称:“这一地区将有数千万人是多余的,他们要么死亡,要么迁往西伯利亚。任何试图使这些人不被饿死的做法……都会损害欧洲的物资供应。他们的存在将使德国无法坚持到战争结束。”入侵苏联不仅仅是为了战争的胜利,它在本质上关系到德国的生死存亡。

尽管参加5月2日会议的人员名单没有留存下来,但是在整个会议的过程和总结中都有巴克的身影。希特勒很看重他,对他的重视超过很多地位比他高的人。巴克的妻子在日记中写道:元首在任务布置会上首先征询了巴克的意见。于是,他在1941年夏出版的博士论文中增加了一篇新修订的前言。他写道,俄罗斯未能合理利用它的资源,如果德国取得了这些资源,一定能够发挥其更大的效用。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在入侵前三周1941年6月1日写下的短评。他写道,对于俄罗斯人即将经历的事情,我们无须给予任何同情。“俄罗斯人已经忍受了数百年的贫穷、饥饿和简朴……不要以德国人的生活水平来作为俄罗斯人的标准,也不要试图改变俄国人的生活方式”。他接着写道,俄罗斯人的胃“是有弹性的”,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去同情那些即将饿死的人。巴克的思路清晰给其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准备打击苏联的集结势头时,戈培尔在日记中写道:“巴克以高超的手腕统治着他的部门。有了他,每件事都有可能完成,而且也的确都完成了。”

未来事态的严峻性并未被忽略。戈培尔在其日记中预测,1941年冬天将会出现异常严重的粮食短缺。但这不会是我们的麻烦,他补充说,显而易见,受到伤害的将是俄罗斯人,而非德国。如果德国人能像英国人一样仔细收听苏联的广播,这则开战前三天的新闻可能会让戈培尔改变看法:“在俄罗斯中部,大地像是被铺上了绿色的地毯;在东南部,人们正在收割小麦。”收获的季节刚刚开始,而且很可能是个大丰收。

随着进攻的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德军的普通士兵和高级军官们都明白成败在此一举。在国防军内一路高升的巴伐利亚职业军人弗朗茨?哈尔德看来,希特勒总是那么的坦率而坚定。他在1941年告诉他的将军们,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较量,必须“以最野蛮的形式”痛击俄罗斯,做到“斩草除根”。“部队司令必须知道,局势正处于紧急关头。”希特勒说,“对苏联的仁慈就是对我们的残忍。”

1941年5月,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做得更加充分。官方已经制定好了《军队在俄罗斯的行为准则》,并且正分发给那些即将参与进攻的人。这些准则列出了“煽动者”“游击队员”和犹太人可能制造出的威胁。德国士兵要明白,他们不能相信任何人,不能有丝毫的怜悯。同时,准则还规定了如何控制被占领区:那些有破坏德国利益嫌疑的人应该被当场审判,一旦确认有罪就要立即处决,无论他们是士兵还是平民。

在最后发出的一系列指示中,包括所谓的“政委命令”(missar Order),对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作出了生动的警告:敌人的做法很可能会违反国际法和违背人性,这些政委(missar,对苏联政治精英的简称)的战斗方式只能用“野蛮和亚细亚式”来形容,因此对他们不能心存任何仁慈。

第二十章

屠杀之路

在入侵苏联前的集结过程中,德军将士得到的指令是一致而残酷的:尽一切努力夺取南部的麦田。战士们被告知,他们应该想象,苏联人所吃的食物是从德国儿童的嘴里夺走的。高级军官告诉他们的士兵,德国的未来取决于他们的胜利。艾里希?霍普纳(Erich Hoepner)上将在巴巴罗萨战役打响前一刻给装甲集团军发布的作战命令中说,俄罗斯人必须被粉碎,被史无前例地粉碎。每一次的军事行动都必须贯彻钢铁一般的意志,无情地将敌人彻底消灭。军队中充斥着对斯拉夫人的鄙视以及对布尔什维克和犹太人的厌恶。正如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所指出的,这些混杂在一起的“意识形态发酵剂,很容易使普通人变成大屠杀的从犯”。

希特勒一边在加紧实施恐怖政策,一边在幻想未来:克里米亚应该成为德国的里维埃拉(Riviera);如果能将这个位于黑海的半岛通过高速公路与祖国连接在一起,让每个德国人都能开着大众汽车到此游玩,这该有多美妙啊!他异想天开地希望自己能够年轻几岁,这样就可以看着这些一步步成为现实。一想到将错过数十年后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便感到失落。希姆莱(Himmler)同样构想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珍珠般的定居点”上住满了殖民者,周围被乡村环绕,以此为家的德国农民正在肥沃的黑土地上收割庄稼。

在希特勒及其最亲密的同事看来,扩张德国资源基地的计划有两个模板可供参考:在广阔的东方新疆土上盖上德国的烙印,参照的是英国人在印度次大陆的做法;用一小部分德国移民管理俄罗斯,就好比少数英国人统治着印度。欧洲文明将战胜次等文明。纳粹领导层不断地提及印度的英国人,视其为少数人实现大规模治理的范本。

不过,希特勒还经常提到另外一种类似的可作参照的模式:美国。希特勒告诉新任命的东部占领区行政长官阿尔弗雷德?罗森堡(Alfred Rosenberg),德国需要参照欧洲移民对待北美土著的做法,必须驱逐甚至消灭当地居民。他宣称,伏尔加河将成为德国的密西西比河,成为文明世界与无序世界的边境线。他说道,19世纪定居在美国大平原的那些人必将迁回到东方。他信心十足地预言,德国人、荷兰人、斯堪的纳维亚人和美国人都将在充满机会的新大陆上找到前程、得到回报。乌克兰以及向东延伸的俄罗斯南部土地,将有助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希特勒宣布:这是美国梦的终结,“为人们提供无限机遇的将不再是美洲,而是欧洲”。

他的兴奋不仅仅来自于黑海和里海北岸一带展现出来的前景,其他所有地方的迹象都让德国人激动不已。德军采取的是钳形攻势,一支从北方向世界中心地带进发,另外一支从南部进入北非和中东。1941年,北非沙漠中一连串闪电般的胜利将隆美尔(Rommel)和非洲军团带到了埃及,并准备进攻关键的苏伊士运河,就像巴巴罗萨行动那样。同时,法国的陷落使得德国空军能够使用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叙利亚和黎凡特修建的空军基地,从而进一步扩张了德国的地盘。

世界的命运悬于一线。一切的关键都似乎取决于进攻苏联的时间表,以及斯大林是否会意外地被人取代。发动进攻的时机必须是在农作物播种之后、收获之前,这样有利于进入俄罗斯的德国军队。1940年与莫斯科签订的协议已经为德国人带来了一百万吨的苏联谷物、几乎同样数量的石油以及大量的铁矿石和锰矿石。等到1941年5月另外一批货物运输完毕,动手的日子就不远了。

1941年初夏,对在东部集结的德国军队感到担忧的国防部长铁木辛哥(Timoshenko)元帅和格奥尔吉?朱可夫(Georgi Zhukov)将军向斯大林建议先发制人,出兵进攻华沙、波兰北部和普鲁士。斯大林不假思索地否定了这一计划,并且非常生气地问道:“你疯了吗?你想要激怒德国人吗?”接着又转向铁木辛哥:“大家都看看……铁木辛哥身体健壮,而且有个大脑袋,但是显然脑仁很小。”然后他威胁道,“如果你激怒了边境上的德国人,不经允许擅自行动,你的脑袋就掉了。”说完,他转身甩门而出。

斯大林并不是不相信希特勒将要发动进攻,而是认为他现在还不敢。事实上,斯大林之所以要亲自监督与纳粹政府的贸易,是因为他在苏联红军迅速重建和现代化的同时一直密切关注着德国的动向。他坚信自己手握所有的牌,因此并不理会柏林、罗马甚至东京的情报人员发来的报告,以及莫斯科大使们对进攻迫在眉睫的警示。斯大林对潜伏在德国空军司令部的苏联间谍在进攻前五天发来的报告的反应,最能说明他的严厉态度:“你可以告诉你的‘内线’……去他妈的。”他写道,“这不是内幕消息,这是某个人在传递假情报。”

斯大林周围的人并不都像他一样无动于衷。德军在6月初的动向让一些人认为红军应该进驻防区。“我们与德国有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难以置信地回答道,“德国在与西方国家的战争中难以抽身,而且我确信希特勒不敢通过进攻苏联来开辟第二战场。希特勒没有这么傻,他不会意识不到苏联和波兰或法国不一样,甚至也不同于英国。”

到了6月21日,局势明显在进一步恶化。瑞典驻莫斯科大使威廉?阿萨尔森(Vilhelm Assarsson)认为,现在有两种可能:要么他将近距离目睹影响深远的“第三帝国(Third Reich)与苏联帝国”之间大规模的对峙,要么德国人将对“乌克兰和巴库的油井”提出更多要求。他谨慎地判断,如果是后者,他或许也将见证到“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敲诈”。

几个小时后,事情的发展显示这并不是一场虚张声势的游戏。1941年6月22日凌晨3?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