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终结篇(全新增订版) > 12 陈圆圆 一代红妆照汗青(第1页)

12 陈圆圆 一代红妆照汗青(第1页)

陈圆圆,大明王朝末年歌姬,原名“陈沅”,因自小被姨父姨母收养,所以选择随姨父姓陈,乃吴中名伶,原居苏州桃花坞,精通琴棋书画,长相更是倾国倾城,与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这七位女子并称“秦淮八艳”,即明末以南京秦淮河河畔而得名的八位歌姬。

陈圆圆出身于江南的一个平凡的货郎之家,她幼年时父母双双早亡,被姨父姨母收养之后,在十岁时,苦命的她又被重利轻义的姨父给卖到了梨园,因为陈圆圆长相惊艳为人聪明伶俐,长大后很快就成长为了吴中名伶。

陈圆圆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和青年才俊冒襄情投意合,可是二人有缘无分,没能修成正果。在陈圆圆二十岁那年,外戚田宏遇前来苏州时,听说了陈圆圆的艳名,将她掳进京城献给了朱由检。但此时,朱由检正被国事愁得焦头烂额,根本无心美色,陈圆圆并未受宠,田宏遇见状又把陈圆圆从皇宫里接了出来,将她送给了正在进京述职,手握重兵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以此结交讨好吴三桂。

吴三桂看到陈圆圆的第一眼就被她绝美的容貌惊艳了,欣然接受了田宏遇的赠予。不过,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吴三桂在离开京城返回山海关时,并没有带上陈圆圆,而是依旧将她留在了京城之中的府邸。吴三桂离京不久,李自成的农民军就打进了北京城,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早就听闻过陈圆圆的艳名,派人冲进吴三桂的京城府邸,将陈圆圆夺到了自己手里。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就派人前去联络拉拢吴三桂,同时满清的多尔衮,也在一直拉拢吴三桂。据记载,吴三桂原本想要投靠李自成的,但是听说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的刘宗敏夺去后,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愤而投靠了满清,放清军入关,与清军相互配合击败了李自成,又将陈圆圆给夺了回来。满清夺取天下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其镇守云南。陈圆圆跟着吴三桂来到云南后,虽曾一度“宠冠后宫”,但随着吴三桂从各地寻来更多年轻貌美的女子,他喜新厌旧,陈圆圆很快就不再受宠了。

由于陈圆圆始终没有为吴三桂生下孩子,她的地位越来越不稳固,为了保全自己,陈圆圆趁着自己在吴三桂心里还有些地位,请求吴三桂在平西王府的偏僻角落,单独建了一个庵,让她在此处吃斋念佛,陈圆圆还请求吴三桂,将幼年丧母的吴应麒交给自己抚养,吴三桂全都答应了陈圆圆的请求。

后来吴三桂决意反清时,陈圆圆知道他断难成功,于是又请求吴三桂派人,将自己和吴应麒护送到一处偏僻的深山老林隐居,这样即便吴三桂最后失败,陈圆圆抚养吴应麒长大,也能为吴三桂留下一支血脉,吴三桂认为陈圆圆说的有道理,于是又答应了她的这个请求。

正是因为陈圆圆的这份睿智,所以在吴三桂谋反失败后,她和她的养子吴应麒并没有受到连累。不过,从此之后,陈圆圆也消失在了正史记载之中,至于另外一些对她此后下落和结果的记载,多是出于一些捕风捉影的猜测,并无太多实质性根据。

纵览陈圆圆的一生,她真的是个从未做过恶的可怜女子,却又遭受了太多误解和谩骂。

诗人吴梅村所作的《圆圆曲》中有这么几句诗:“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曾听说有了倾国倾城的美人,反而使周郎损伤了声名,妻子怎么可以影响大局,英雄无奈过于多情,全家的白骨早已化为灰土,一代红妆已照耀汗青。

这样看来,可能《圆圆曲》是对陈圆圆的一生最清晰的概况吧。

后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大明王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末代皇帝朱由检,国祚共计二百七十六年,历经十六位帝王,但是却留有十九座皇陵,其中有十四座在北京,两座在南京,一座在江苏淮安,一座在安徽凤阳,一座在湖北荆州,在这十九座皇陵中,其中十五座是埋葬帝王的真正皇陵,另外四座只是具有帝陵等级规格,埋葬的人却并没有真正当过皇帝。

在朱元璋平定完陈友谅之后,便下令在自己的家乡凤阳县为其父母、哥哥、嫂子、侄子修建陵墓,于洪武十二年建成,是为“明皇陵”,即如今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太平乡境内的国家4A级景区。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一名泗州人为了讨好朱元璋,向他进献了泗州境内的一处风水宝地堪舆图,因为朱元璋祖籍就在泗州一带,于是朱元璋就在此处,为自己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修建了陵墓,于洪武十八年始建,是为“明祖陵”,即如今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淮河镇明陵村境内的国家4A级景区。

在之后两百多年的大明历史中,明皇陵和明祖陵还相当于流放监狱,很多犯错的太监、官员或皇室宗亲都会被贬至这两地守陵,恐怕这也是朱元璋在建造这两座陵墓之初所没想到的吧。朱元璋出身贫苦,即便是当了皇帝后,他也并不是一个奢侈的人,但是在为自己祖辈修建陵墓这件事上,朱元璋却不吝钱财,因为他实在是一个十分重视亲情的人,但也因为朱元璋太过于重视亲情,所以才在建立大明后,不顾很多大臣的异议,坚持大封藩王给自己的子孙,朱元璋这么做的后果,在他死后不但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也为日后大明皇室宗亲人数膨胀、国家财政供养皇室宗亲吃力埋下了巨大隐患。

有明一朝,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帝王陵,于洪武十四年始建,是为“明孝陵”,即如今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这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而之所以叫“孝陵”,一说是取朱元璋提倡“以孝治天下”之意,另一说是因为马皇后的谥号为“孝慈高皇后”,朱元璋为了纪念自己的爱妻,取其谥号中的“孝”字为自己陵墓的名称,尽管第一种说法的可能性更高,但很多人还是更愿意相信第二种说法,因为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马皇后的深情也值得被铭记缅怀。

作为靖难之役的失败者,朱允炆是所有大明皇帝中唯一一个没有陵墓的人,但是他的父亲朱标虽然没有当过皇帝,却有一座帝陵,在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最寄予厚望的嫡长子,即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悲痛之余,下令在自己陵墓旁选址,为朱标修建了“懿文太子墓”,等到朱允炆继位后,追赠自己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他的陵墓也被升为了皇陵规格,因为朱标的陵墓在朱元璋孝陵的东侧,因此常被称为“明东陵”,即如今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石象路七号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景区内。

不过,等朱棣称帝后,为了向天下人宣示自己做皇帝的正统性,朱棣不但不承认朱允炆皇帝身份的合法性,还将朱标的陵墓规格降为了太子墓,但是等朱棣死后,又不断有人提出承认朱允炆身份,以及恢复朱标陵墓皇陵规格的建议,尽管这些建议因为政治原因,并没有得到历代大明皇帝的认可,但是他们也难堵悠悠众口,更管不住别人在心里认可朱允炆和朱标的地位,写在纸上的历史或许容易篡改,但世人心中皆明的历史真相,却永远不会被埋没,哪怕朱棣为此杀了数以万计之人。

朱棣在南京称帝后,便已经有意迁都北京,因此在继位之初,就派人前往北京附近为自己挑选陵址,最终选定在了天寿山,为自己建造长陵,是为“长陵”,此陵与朱棣后世的十二位帝王陵寝,如今统称为“明十三陵”,即如今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麓的国家5A级景区。

朱棣这个以武起家的皇帝,他的长陵在地面建筑建造上也别具一格,十分重视突出军事功能,明长陵的围墙设有十几个关口、敌楼,并且在朱棣迁都北京后,之后整个大明时期都在长陵设有大量驻军把守,表面看是护卫皇陵,实则担任着拱卫京师的重任,古人讲究视死如生,朱棣生前尚武,死后也期望自己的在天英灵,护卫大明江山万世永存。可是,如果他真的在天有灵,看到他那不争气的子孙们,在军事上一代比一代差劲,大明江山日渐不稳、最终覆灭,不知他又该作何感想呢?

历史的真相总是不经意的体现在遗迹中的每一个角落,就比如朱高炽的“献陵”和朱瞻基的“景陵”,也是对他们本人的一种诠释,献陵的占地面积只有长陵的三分之一,而且建筑较少、较朴素,景陵更是只有长陵的五分之一,他们的陵墓之所以会修建的这么小、这么朴素,不是因为当时的国力不允许大修大建,而是出于他们本人生前的遗愿,陵墓规格务必俭约,避免劳民伤财,也正是朱高炽、朱瞻基父子有这份体恤民力之心,也方才有了后世所为人称道的“仁宣之治”。

有了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二人提倡陵墓从俭的先例,自他们之后的朱祁镇的“裕陵”、、朱见深的“茂陵”、朱佑樘的“泰陵”、朱厚照的“康陵”,这几代帝王皇陵的建造规格明显变小,在这其中,朱祁玉的“景泰陵”比较特殊,不在十三陵之内,亦不位于天寿山,而位于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当时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不久,被废除帝位的朱祁玉就病逝了,朱祁镇为了报复朱祁玉,下令将他生前营造的帝陵给捣毁,而是将他以亲王礼制,草草下葬在了玉泉山,周边多是亲王的墓葬。朱祁镇死后,朱见深下旨恢复了朱祁玉的帝号,并重修他的陵墓,恢复帝陵规格,尽管朱祁镇此举做的不地道,更因为“土木堡之变”历来多有骂名,但也是他废除了残酷的嫔妃宫人殉葬传统,也算是一件功德。

但是大明到了朱厚熜这一代,又开始大修陵墓了,在明十三陵中,朱厚熜的“永陵”只比长陵略小,不是朱厚熜不想将自己陵墓建造的更大,只是受制于礼制和群臣的反对,他不得不妥协,朱厚熜不但将自己的陵墓建的宏大奢华,还给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兴建了一座更大、更奢华的陵墓,由于朱厚照生前无子,所以在他驾崩之后,太后和群臣就从宗室中挑选了朱厚熜继承皇位,朱厚熜当上皇帝后,群臣想让他过继到朱佑樘名下,但是朱厚熜不但不从,还想要追封自己生父朱祐杬为皇帝。

为此,朱厚熜和群臣之间爆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大礼议”事件,等熬死了一拨老臣,自己完全掌权后,朱厚熜便开始毫无顾忌的为自己和朱祐杬大修陵墓,并将自己生父朱祐杬追封为了兴献帝,将朱祐杬的陵墓也升格为了皇陵规格,是为“明显陵”,即如今位于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纯德山境内的国家5A级景区。

朱厚熜为了修墓,将朝中的很多肥差都给到了严嵩一党手里,借严嵩一党之手为自己敛财,有句话道“昏君兴土木”,这句话虽然并不绝对,但是也有一定的普遍性,朱厚熜是不是大昏君有待商榷,但他怎么着也不算是一个好皇帝。

朱载垕的“昭陵”虽然没有永陵那么大,但是也比之前几任皇帝的陵墓大了很多,等再到了朱翊钧的“定陵”,这位依旧算不上是个好皇帝的朱翊钧,又开始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陵墓,他的定陵规模仅次于长陵、永陵,远远大于十三陵中的其他皇陵,这好像又应了“昏君兴土木”那句话,而定陵也是我国目前为止,唯一考古主动发掘的帝王陵。

朱常洛的“庆陵”、朱由校的“德陵”,这两座皇陵,由于国家江河日下,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因此没有再大兴土木,但也不寒酸,修建的中规中矩。

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的“思陵”则要寒酸多了,面积仅有长陵的二十分之一,是大明帝陵中最小的一座,因为思陵本来只是朱由检宠妃田贵妃的墓葬,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尽,大明就此灭亡,李自成寻到了朱由检的尸骨,将他草草下葬在了田贵妃的墓中,后来清军入关后,为了笼络汉人,大张旗鼓的为朱由检发丧三天,并在田贵妃墓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缮,定陵号为“思陵”。

朱由检在位十七年,一般来说,像他这样在位时间这么长的皇帝,都会在生前早早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但是朱由检生前深感国家危亡、国库空虚,实在不该劳民伤财为自己大修陵墓,于是便一直也没有为自己修皇陵,尽管对朱由检的功过是非,至今依旧有很大的争议,但仅从这一点来说,他至少也要比朱厚熜、朱翊钧要强太多,如果他能早生百年,就或许会是能够带领大明完成中兴的一代明君,只可惜历史永远没有如果,后世史学家们对此也不由得感慨一句:“明之亡,非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

最后,借用明代大才子杨慎的一首词作为结语:“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全书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