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总有义烈之士尽忠殉国,大周一朝,就由我来吧,你们散了吧,各回各乡,记得以后别再吃粮当兵,干这卖命的营生了。”
数百名士兵饱含热泪看着他们的总兵穿着最显眼,最隆重的盔甲准备殉国,谁也不肯离去,卫士长一咬牙,抱起一枚炮弹冲了上去,帮邓云峰装弹,渐渐地,更多的士兵冲了上去,沉寂了片刻的江防一号炮台继续轰鸣起来。
……
元封坐在江中最大一艘战舰上,这艘庞大的艨艟装备了大大小小三百门火炮,威力惊人,一次齐射下去,能轰平一座小城,指挥行船的水师官兵和操炮的炮手都是熟练手,压制起对岸的炮台绰绰有余。
江面如同饺子锅,到处开花,本来以为至少要一天时间才能摆平对岸的炮台,哪知道只用了两个时辰就搞定了,不是周军的炮台不够坚固,大炮威力不够强大,炮火密度不够密集,弹药储存不够充足,而是操炮的人太不争气。
这也难怪,本来朝廷一直向士兵们宣扬,北军不习水战,又没有战船支援,只能拉着马尾巴渡江,称为大家的活靶子,谁知道人家一夜之间弄了几千艘战船,这种心理打击之下,本来就惶惶不可终日的周军江防兵们不崩溃才怪。
胜利在即,元封脸上浮起了久违的笑意,将千里镜拿开,旁边立刻有人殷勤的接过,毕恭毕敬道:“大王,要不要小的们将战船往前凑凑,也好看的清楚。”
元封道:“可以,有劳了,李将军。”
这位李将军正是早年曾经和汉军大战数月的湖广官军提督李伯升。
河南会战失利之后,李伯升带领本部人马逃回武昌,左思右想之后,认为天下即将大乱,何不趁此机会浑水摸鱼,另起炉灶,湖广之地兵精粮足,又有楚王大旗号召,不愁没有人追随。
于是,李伯升拥立已故楚王的幼子为王,自封为丞相兼大元帅,不再遵从朝廷号令,从此割据一方。
皇帝闻报之后大怒,大兵来攻,李伯升节节败退,走投无路之际只好投降了汉军,汉军出兵解了他的围,顺便取了武昌。
武昌是长江中游第一重镇,水师战舰数目可观,民间商船货船更是不可计数,汉军在李伯升的协助下,将所有资源整合起来,一股脑顺流而下,出人意料的出现在京师江面上。
……
几轮炮战之后,对岸炮台就彻底歇菜,连一座开火的都没了,汉军趁此机会搭建浮桥,无数船只连成一线,用早已准备好的铁索麻绳连接起来,形成一道水上通道,早已按捺不住的汉军将士蜂拥而至,沿着浮桥向南岸推进。
浮桥船只高低长短不同,加上江流冲击,难免起起落落,摇摇晃晃,幸亏士兵们早就练习过走跳板,在浮桥之上如履平地,大批士兵6续通过浮桥抵达南岸,接着是骑兵和炮兵也开始渡江。
突然,已经沉寂的对岸炮台再次怒吼起来,准确的炮弹击中了浮桥中部,船只被炸得支离破碎,士兵马匹的残肢断体漫天飞舞,断了绳索又没有下锚的船在江水中打着旋,顺流漂下。
浮桥中断,损失惨重,元封大为震惊,拿起千里镜望去,指着那座最后顽抗的炮台道:“击中火力轰它!”
水兵用旗语出号令,十几艘炮舰掉转炮口打过去,江防一号炮台顿时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
……
汉军过江了,千古天堑在他们面前如同平底坦途,,花费巨资修建的江防要塞如同纸糊的一般不堪一击,江防一失,京师的城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汉军不是蒙古鞑子,也不是突厥蛮夷,本来人家就是替父报仇,夺回自己失去的皇位,这场仗打得天经地义,所以上到朝廷高官,下到平头百姓,对这场改朝换代都早有心理准备。
换谁当皇帝还不是一样,该吃肉的还吃肉,该吃馍的还吃馍。
本书。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加油吧!( )
6…19 邓云峰奇遇记
汉军登6之后,并没有急于攻城,长江天险已破,还有高大雄伟的京师城墙,滚木礌石火炮弓弩无数,仅凭批渡江的轻步兵,连个云梯都没有,此时攻城无异于送死。w wW
汉军先占领沿江炮台,防守军队早已作鸟兽散,偶尔有跑的慢的也举起白旗投降了,长江一线遍布要塞堡垒和高大的围墙堤坝,炮眼星罗棋布,辎重堆积如山,倘若周军一心顽抗,还真够汉军喝一壶的。
炮台一线已经尽数插上了汉军的红旗,士兵们七手八脚将原本瞄准江心的大炮调转炮口,对准京师城墙,这些大炮都是朝廷花费了无数民脂民膏铸造而成,有些大炮甚至从未射过,炮膛里都是崭新的,就便宜了汉军。
炮弹和火药更是堆积如山,码放整齐的圆形铸铁炮弹都已经生锈了,盛放火药的木桶上也蒙着一层灰,可见周军训练之懈怠,根本就没起过抵抗的念头。
元封从艨艟舰上下来,乘坐皮划艇登岸,大队军士簇拥着汉王的大纛登上一座炮台。五个士兵奋力将大纛竖起,巨幅的旗帜乍一展开,便迎风飘扬,此时天空拨云见日,秋日的阳光洒在火红色绣金的汉字王旗上,光彩夺目,两岸汉军将士看见大纛在北岸飘扬,顿时出雷鸣般的欢呼,声震四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