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池还把这茬忘了,城里开厂不像在村里,纯靠工人手工制作。
他们要讲究效率,就必须机械化。
这都八月底了,蚊香的销量会慢慢降下来,他们又要开始准备制作草药包了。
草药包的制作需要用到的工具也就是烘干机和无纺布包装机,外包装盒他们可以从其他工厂订购。
赵亭松去打听过,两样机器一起购买,一万五就能拿下。
他手上的钱只够买一套,不过也不着急,反正机器厂商就在北城,先买一套用着,等手上资金宽裕了,再多购买两台。
机器买好,赵亭松就到知青办那边招人。
这是政府要求的,他们厂子建好以后招人必须优先选择待业在家的返城知青,帮助政府减轻压力。
工厂刚刚起步,赵亭松也招不了多少人,他比着村里的规模先招了三十个工人,男女各十五个。
然后又从这三十个人中挑出了几个看起来比较机灵的,让他们先跟着机器厂商的技术人员培训,学会使用机器。
等他们学会后,又继续教其他人。
什么事都亲力亲为也太累了,赵亭松观察几天发现这几个人悟性都还不错,干脆就让他们当了车间的组长,每个人手底下都管着几个工人。
要是哪个工人出了问题,组长也会有连带责任。
当然有赏就有罚,管理得好的小组长有机会升职成车间主任。
车间主任的工资比一般员工要高,还能管着车间这批人,几个小组长都摩拳擦掌,暗暗较劲,连连跟赵亭松保证他们会带着手底下的工人好好干。
半个月后,车间这边也渐渐步入正轨,开始投入生产。
至于工资,赵亭松去其他工厂打听了一下,综合考虑之后,将工人每月的月薪定在了四十元,生产量达标后,还会给他们多发五块钱的奖金。
有了机器就是不一样,城里的工人没有老家的熟练,速度却比老家那边的人要快得多,生产量很快就起来了。
生产量上来后,厂里就要开始抓销量。
赵亭松很有野心,光是一个北城,可不够他卖的。
他想把货往各地销售,让他们的产品在全国都打出知名度。
就算以后跟风的人越来越多,提起这些东西,消费者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他们松池日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赵亭松又招了三个推销员,让邱阳负责带他们,等他们了解产品后,再到其他城市推销。
……
林砚池跟家里边经常保持着联系,赵亭松忙得脚不沾地,建厂的事还是他跟赵保国说的。
听说两人真的在北城建了厂,赵保国惊得半天都没说出话来。
等了很久,林砚池都没听到回答,问道:“爸,您在听吗?”
赵保国回神,很欣慰地说道:“我就知道你们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