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60年代的文章 > 第14部分(第2页)

第14部分(第2页)

就散文论散文,这种批评多少有些言之过苛。小说与散文之间有没有绝对的界限?笔者认为没有,所谓文体本来就是人为规定的,笔法虚构或非虚构,其实是作者的自由。然而韩石山的批评,背后其实有一个“学者散文”的标准,是否言出有据,持之有故,成为衡量学者散文是否合格的铁律。余秋雨在这一方面显然不过关。

这不仅仅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的问题,而是关涉到如何处理历史材料的基本取向。李书磊批评余秋雨“他下笔总是把背景和多种的成份删减得非常简单,把故事熔铸得很纯粹,纯粹得可以一无障碍地表达他强烈的抒情意向。而强烈的抒情意向往往也都十分弱,遇到哪怕是些微非抒情杂质都会顷刻瓦解,所以作者必须毫不犹豫将这些杂质排除”(《余秋雨评点》,《三联生活周刊》1995年第2期)。一句话,余秋雨罔顾材料的复杂性,而自己强烈的主观解释强行将材料串联、改写、拼贴成“纯粹的故事”——说到此,一股熟悉的味道已经扑面而来,那便是中国史学界一度风行、后来却悬为厉禁的“以论带史”。开篇提及的令高恒文颇有微辞的“过于突兀的警策之语”,也是“以论带史”的写法所致。

如果别人的文章有此病,未必会成为致命伤,但余秋雨的定位是“上海高教精英”、“国家级专家”,他也俨然以中国文化的传道者与守夜人自命,看他在《文化苦旅·自序》如此说: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有变化的自然景观……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奔泻而出。

山水千年无言,却因余秋雨的到来而袒露胸怀,倾盖如故,他不是“为往圣继绝学”的圣贤是什么?这种自我圣化的倾向,在《文化苦旅》中俯拾皆是,也成为批评者诟病的焦点,如《风雨天一阁》开篇讲作者访天一阁遇雨,偶然的天气生发出来却是“我知道历史上的学者要进天一阁看书是难乎其难的事,或许,我今天进天一阁也要在天帝的主持下举行一个狞厉的仪式?”这种动辄拔高到“天人合一”高度的书写被批评为“太自雄自壮”、“到了见神见鬼的地步”。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992《文化苦旅》(3)

这就要说到“余秋雨现象”中争议最大的“硬伤”问题。开始只是有读者觉得学者随笔中出现低劣的常识性错误如“娥皇、女英的父亲是舜”或“刘半农假冒‘王敬轩’”太不严谨,不免指指点点。没想到余秋雨及其拥护者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强硬,不仅把这些错误都归为“细枝末节”,而且在修订与再结集时一仍其旧,直至将所有批评者都归为“蒙面杀手”或“盗版集团”。人们发现,一方面余大师死不认错,一方面他的新作之中,错误仍然层出不穷。观点可以讨论,写法或有偏好,但知识性错误为什么会错得如此之多之频?中国文人向来有以博闻强记为高、以寻瑕抵隙为快的传统,并以此为制衡孤陋寡闻、游谈无根的利器。如今余秋雨身处聚光灯下,又自我膨胀到将错就错的地步,引发众多批评者“找碴”的热潮当非意外。这种热潮甚或演变为秉持学术名义的狂欢,其顶峰是《咬文嚼字》的老编辑金文明出版了《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书海出版社,2003),而且随着余秋雨新作推出,这本书也推出了增补修订版,大有将“咬嚼”进行到底的趋势。

其实,这场“硬伤”狂欢能够延续下去并蔚为壮观,主要还是余秋雨的自我圣化——或者说得客气一点,他有一种“纯粹化”的倾向,不仅是要求笔下的故事纯粹,还要求他的读者也能“纯粹”,理解他追思、传扬中国文化的苦衷,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他随手写下的“硬伤”上面。在一次采访中,余秋雨做了这样的表白:

大家不要以为,一个学者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想怎么表达就可以怎么表达。……我开始要这么写的初衷,就是想从中国历史非常沉重、枯涩的故纸堆里,寻找到一种能够被现代人接受,足以在海外广泛普及的历史亮点,用我们的生命和文笔,去把它们一星一点地捕捉过来,然后再以写文章的方式将它们发扬开来。之后,在《文化苦旅》畅销之后,我从许许多多读者来信中知道了,他们的文化程度确实非常有限。而更让我必须考虑的还有海外的读者……他们就更期待有现代的阐释者,对中华的历史和文明进行普通与初级的解释。(解晓《余秋雨,行者的闲谈》,《中国妇女报》1999年5月12日)

虽然余秋雨有时会技巧性地使用“我们”,但言谈中大抵充盈着不作第二人想的踌躇自得。为了自己认定的目标,他不惜删削与割裂历史材料,以免影响其作品的传播度。他的文化形象,显然也是与作品传播度相捆绑的要素,余秋雨不容许“硬伤”害及自己作品的形象,宁愿做头埋进沙丘的鸵鸟,同样,在被要求对自己“*”中的作为“忏悔”或道歉时,余秋雨也选择了正面否认的策略,哪怕这种否认会将原本细微的差错放大成千夫所指的污点,也在所不惜,“余秋雨之所以恼(老)羞成怒,无非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威望受到挑战,不能容忍居然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居然有人敢对他不‘为尊者讳’”(李美皆《余秋雨的矫情与尴尬》,《容易被搅浑的是我们的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但这未必只是“名人心理在作祟”,余秋雨的文化心态,有着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

余秋雨十余年来一直因各种原因受到广泛批评,但他的作品获得旁人不及的广泛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文化苦旅》除了获得海峡两岸各种奖项,不断重印,成为畅销书兼长销书,《道士塔》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更将这篇争议之作以官方认定的方式,变成了人人必读的“经典”文本。《文化苦旅》是如何完成它的魅化的?这不能不是公正评价此书需要思考的前提。

1992《文化苦旅》(4)

《文化苦旅》的出版者王国伟曾将此书的“文本价值”总结为五点:

1、摆脱了传统散文过于琐碎的写作视角,而以宏大的中国历史文化为创作背景,在历史长河中,寻找到人类穿越时空的情感结合点,选取的内容题材又紧扣现代人极其关注并能建立感情联系的事件和人物,并赋予人生命运的关注和终极体验。

2、作为散文,《文化苦旅》每篇篇目都比较长,很容易产生阅读障碍和心理疲劳。但是,作者长期从事戏剧文学教学,具备很强的说故事能力。再长的篇章,读起来都很轻松,从没有读不下去的感觉,关键在每一篇散文里都隐含着一个简单的故事结构,人物事件简单,脉络清晰,有的人物事件本就是读者都知道的,不过是作者以他的方式重新解读和演绎,让阅读者顺着故事脉络进入,循着故事情节展开,这恰恰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

3、讲究细节描述,追求细节表现的真实和美感,在许多篇幅里,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经历和故事,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就上升到了艺术审美的层次。

4、作者所有的写作,都建立在自身经历和体验的情感基础上,有的事件是他本人亲身经历,有的历史故事中,他会虚拟一个大“我”,从一个简单的人生经历到一个民族的大事件,都离不开写作者自己的情感对位。

5、余秋雨拥有独特的语言表现力和节奏感,他的文字非常感性,很适合他想表达的内容和想说的故事。恰恰这种语言节奏和说故事的能力,最容易打动广大的读者,尤其是大众读者。(《〈文化苦旅〉的文本价值》,《新京报》2008年12月8日)

从阅读心理与市场营销的角度,王国伟的总结颇有道理。余秋雨第二本散文集《文明的碎片》的出版者安波舜则早早表达了“读者为王”的主张,他提出的“常识”包括“高级的知识文化和沙龙艺术走向大众,走向世俗,已是现代文明的趋势和时尚”,“一个最重要的批评伦理原则是,你必须代表和维护大多数人的阅读利益,发现或判断阅读价值”,尊重大众阅读口味,发现大众阅读价值,也俨然成了“为人民服务”。(《谁维护公众的阅读利益——我愿为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辩护》,《中华读书报》1998年12月30日)

当批评者们纷纷指斥余秋雨散文里弥漫着的感伤气息、滥情笔调、浅薄史思,或总结出余氏散文不过是以“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模式运作的“有效的流水生产线”时,他们其实已经道出余秋雨商业成功的奥秘。于消费市场而言,成功作品的机械复制,不仅不是“散文衰败的标本”(汤溢泽《〈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文学自由谈》1996年第2期),反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类型化生产。这里还不包括余秋雨拥有吸引媒体—公众注意力,始终能活在聚光灯之下的本事——从这点说,他的拒绝认错,也未始不是一种保持关注度的市场策略。

经历了易中天、于丹的“百家讲坛冲击波”,我们才能充分认知到余秋雨的先驱意义:他第一个敏感地认识到“文化教化权”处于悬置状态,而“教授专家”的头衔,加上“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表达”,正是攫取它的终南捷径。余秋雨凭借自己的聪明与文笔,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成为了大众阅读市场的“超级文化符号”。 。。

1992《文化苦旅》(5)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