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教练,你这是怎么了,腰疼吗?来,我老王给你拿一拿,当年在部队军训,我跟老军医学过按摩。”
“教练,你可别吓唬我们啊,你这是啥意思?托孤啊?”
“别他妈瞎说,教练肯定要带咱们拿金牌的,托个**!”
小尼尔森虽然听不懂这些人的普通话,但他还是笑了起来,说道:“不,小伙子们,我是感谢你们!感谢你们今天这么努力,让我有了为自己正名的机会。”
刘炜、孙悦一干后卫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讪笑起来,说起来有点丢人哪,他奶奶的,他们这些后卫可不够努力。
小尼尔森不在意,他示意所有人坐下,然后拉过一个黑板,用粉笔在上面写下了一行大大的字:我们,要让全世界震惊!
“这不是我的野望,这也不是我在信口开河,我的小伙子们!现在你们应该察觉到了,我们是有实力夺冠的!我们不仅仅要拿下今年的金牌,还有两年之后,在伦敦,我们还是要拿金牌!”
“让世界震惊,光拿一个金牌可不够,我们要两连冠、三连冠,就像梦之队一样建立一个王朝!外面的球迷叫我们什么?龙之队!以前我不明白这个名字的意义,后来我请教了汉语言的专家,才知道球迷们对我们抱有什么样的希望!”
“既然我们的队伍是一条龙,那么我们就要像一条真正的火龙那样,一飞冲天!气吞山河!”
这场比赛,确实让男篮一雪耻辱,三连胜的荣耀,终于让他们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人民日报》特意开拓出了一个‘体育版块’,第一期就以‘对龙之队,说一声谢谢’为题,进行了报道。
文章写道:
“对于中国的三大球,我们的媒体总是充满了激进和无奈。要么就是执着于某一场球的斤斤计较,要么就是对于体制的反复感叹。赢了一场很难赢的球仿佛就无畏全世界,输了一场不该输的球仿佛就跌入万丈深渊,真的非常不以人为本。
我大概是从12岁左右开始看篮球,在上海队有了姚明之后,那几个有机会争夺冠军的赛季,我没有错过任何一场上海男篮的转播。和大多数球迷一样,我是从电视上认识姚明和刘炜的。
那时候,我差不多20岁,姚和刘和我同年,正是可以做着许多精彩梦的年龄。后来,姚明去了NBA,刘炜留在了国内,一晃,竟然已经过了十年。
30岁对于一个电视人来说,只是刚刚起步,可对于一个职业篮球运动员,却已被“老兵”了。
这种感觉在看比赛的时候非常清晰,小时候,那些80年左右出生的球员被统一称为“小将”,而现在,“小将”这个称谓只被用来形容“90后”。
很残酷啊。
他们选择了一个短暂的职业,也许能比别人赚更多的钱,但却要付出可怕的代价。
姚明,他差不多是个图腾,只要回到故乡,就失去自由。刘炜,每次看到他都很精神,可一坐下一聊天,就能轻易发现他身上遍布每个关节的伤痛。
更不要说张伯伦。
我们只看到张伯伦在球场上的无限风光,只看到他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带领这支球队杀的敌人闻之色变,在赛场上杀的日月无光。
可是谁能知道张伯伦为此付出了多少?我曾经有幸和他的女友李群女士共事过一段时间,李群总是加班到十一二点才回家,当时我很吃惊,开玩笑的问她是不是和小丈夫有矛盾。
至今记得李群无奈的笑容,她说,她的小丈夫现在还在训练馆里,有比赛,那就打球到十二点,没有比赛,张伯伦就得在训练馆里将自己操练到十二点!
当我们轻松地躲在电视机后,毫无压力地点评他们的表现时,又有多少人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下他们的感受——在场上和那些强壮的对手较量,在场下和冰冷的器械对抗。
大概没有多少人是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的,至少在和别人说起时都在抱怨自己的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报酬少。
其实说到底,篮球也只是个工作,可一旦这个工作和所谓的国家荣誉以及球迷的口水联系在一起时,工作性质就变了。
一般,我们只需要对自己的领导负责,可龙之队呢?他们有几亿个领导,任何人都可以在不爽的时候骂街,说实在的,这样一份工作,给我多少薪水我都不干。
可是他们必须干,因为除了他们,没人能干。
那些骂街的球迷,那些质疑的媒体,那些摆出领导状指手画脚的人没一个能够换上球服,站上世锦赛的赛场。
上场比赛赢下波多黎各,有记者问刘炜,你怎么看待自己这次没有掉链子的表现?结果一向以儒帅身份示人的小尼尔森骂人了,他说了句“get…off…your…ass”,差不多就是“你***闭上臭嘴”。
我们知道,这届国家队,刘炜的平均出场时间最长——内线有张伯伦、姚明、王治郅和易建联们可以可靠的轮换,说实话,外线除了刘炜,谁还能更好的控球?
一个男人把所有能揽的责任都揽在了自己名下,结果却揽来了一堆无脑的骂声。
这是一代注定要站在世界之巅的篮球人,但他们从来没有怠慢过自己的工作。说到底,他们是和你我一样的人,既然如此,首先给予的应该是尊重,是对他们辛勤工作说声谢谢,而不是张口闭口的“谢罪”。”
努力的拼搏,终于换来了回报,中国男篮上下却不敢懈怠,第四战马上开始,他们的对手,是苏联解体后留下的庞然大物,俄罗斯男篮!
这一届俄罗斯男篮的形象,用两个关键词总结一下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