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棱锥枪是给有纪律无枪法的小白用的。
马超说完这些后,关羽也陡然回过味来,一拍大腿:“妙哉!既然这个枪头比旧枪更能轻易穿刺、还不怕折断变形,再配上可以更换的木杆,那就彻底不怕损耗了——伯雅你肯定是指望用那些削木棍的机器,到时候坏了多少枪杆就沿途砍树粗制滥造,把完好的精钢枪头换到新木柄上,把枪杆也当成消耗品。”
李素见关羽已经看穿揭开谜底,他也没什么好卖关子了,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这样一来,咱把枪杆再加长五尺,甚至更多一些,也无所谓。
最后,我还让张裔改良了一些伐木的锯子,便于把树木从沿着树干纵轴的方向剖开锯开,免得树木沿着纹路乱裂浪费材料,还降低加工成品率。当然这些都不值一提了,改善并不很大。”
包括诸葛弩的箭矢,他目前在益州打造好运过来的铁箭头,也都是尾部有点凹陷空心的,如果有必要,到时候能够把钢箭头套在削尖的木箭头外面,重复利用,只在最激烈的战役中动用这些高杀伤力储备箭。打完一场战役后可以搜集没有损坏的铁箭头换新箭杆。
一旁的马超,则是全程被李素的新枪头新枪杆所吸引,急着去试试手——李素这次带来的主要是机器和机器图纸,但也有一些已经加工好的超长枪枪杆样品,所以马超可以直接上手试。
他先拿了根还算保守的两丈长枪杆,挥舞刺杀了一下,李素都看得啧啧称奇——马超居然能单手拎着两丈长枪杆的尾端,然后狠辣地往前平推刺出,中平一枪,始终扎在一条高度水平线上,枪体的重心似乎都没有上下摇摆。
“厉害啊,不愧是马超的枪法,这力量也是够稳健狠辣的了。”李素暗暗称奇,他是见过赵云枪法的,相比之下,赵云的武艺当然不比马超差,但赵云以轻灵缜密见长,马超更多的是狠辣果决。
李素就这么呆呆地欣赏了一会儿,直到马超试到一根两丈四的枪杆时,才单手平刺出现了不稳、上下摇摆,但马超换了双手握枪后,很快又稳住了。
“两丈四的我单手提枪尾都刺不稳,普通士卒双手肯定也不稳了。我看就做两丈到两丈四之间,让军中长枪手多试试。”马超拍拍手,下了结论。
第504章谁都想不到
李素跟关羽马超商议之后,敲定了生产计划,很快就忙活起来。
在四月下旬这个农闲季节,整个临洮县城里几乎所有的劳动力,和陇西郡其他几个县的成年男性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动员了起来,上山砍树、处理板材。
古代徭役征发光是往返赶路就容易浪费好多时间,所以能就地解决的事儿尽量就地解决,因此本地人被征发的比例高一些,也是很正常的。
关羽和李素的规划,是临洮县里凡是十岁以上的男孩都得两人一组上山拉大锯,女人十五岁以上当男孩使,不过考虑到女人体力弱,就让她们做相对精细的分割木材。
除了临洮以外的其他陇西县城,女人和小孩就暂时不用干活了,留在家里处理杂务吧。
而隔壁天水郡的徭役就不用赶路几百里过来了,反正伐木加工木材的活儿在哪里都能干,干完后直接让人把木料拉过来。
李素也不让他们白干,是严格宣布了租庸调法规则的,反正今年的征发期限比较紧,没有超时多少。就算偶尔有超的,或者是不该到服役年纪也来做木工的,那就减免户调,把本该交的铜钱和纺织品免了。免够之后就放回去,或者官方给钱给绢继续雇佣劳动。
李素还趁机给如今只在蜀地有生产的棉布刷了一波存在感,把原本应该给百姓发绢的报酬改为发棉布,或者是承诺等今年沓中屯田的棉花收获后改发棉花。
按说棉布成本肯定比丝绸低得多,但因为百姓们没见过,而且西北苦寒之地的人不在乎纺织品的轻软细滑,更在乎毛茸茸暖和一点,所以李素拿便宜货买劳动力大伙儿都还挺接受的,觉得自己占到官府的便宜了。
事实上,如果是将来棉花大规模种植、棉纺业发达了之后,那棉布的材料成本肯定连最便宜的丝绢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当然考虑到纺织的人力成本,并不能等比降到织绸缎的五分之一,所以综合下来最终布料售价是最便宜丝绢的三成,也就差不多了——
棉布纺织也是要归档一根纬线就操作一次的,所以女织工的劳动频率并不低。但总的来说织单位面积棉布可以比单位面积的丝绢少归档一半次数的纬线,那是因为棉纱纺纱的时候可以捻得比生丝粗很多。
比如要是粗一倍的话,棉纱每寸宽度只要归档二十根纬线棉纱,而丝绸可能得有四十根纬线生丝,那就等于女工少干一半劳动量了。而李素为了节约劳力,也是在跟诸葛芷商量纺纱机造法的时候,让诸葛芷尽量纺粗纱。
当然这样做的代价也不是完全没有,因为纱粗一倍就意味着布的厚度也要厚一倍,单位面积用掉的棉花分量就多一倍,原材料消耗更大。但李素综合考虑之后,认为棉花只要大规模种植就很快会不值钱,权衡还是决定纺粗纱织厚布。
毕竟棉花是直接地里长的,跟羊毛蚕丝那些动物纤维比少了一级食物链传递效率损失,便宜五倍十倍都是轻松的。而且汉末的北方人也不像后世宋、明那些朝代商业社会彻底发达后,讲究奢靡折腾,追求棉布细密,他们只要毛茸茸保暖就好了,棉布织厚了正好棉袄里面稍微少填充点棉花,总用棉量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