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百度百科 > 第1180章(第1页)

第1180章(第1页)

其他原本老派的关中数学家们,比如当年郑玄的数学恩师京兆第五种一脉,本来在长安都已经非常衰落了,现在也门庭若市有很多官员上门,找第五种的儿子孙子们求学数学。(第五种本人早就死了,他是郑玄的师辈,他儿子也六十多岁了)

刘备辖区内的种种变化,也传到了关东诸侯那儿。二袁和曹操等军阀也对这个新法给与了新一轮的重视和讨论。

大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回避不过去的,因为其效果已经实实在在在战场上体现出来了。刘备军这么一改革,对河套用兵的后勤损耗几乎是立竿见影地降下来了。

当然了,也有不少清谈的朝廷中枢官员,因为不熟悉边远地区的情况,也觉得刘备这样锱铢必较提高后勤效率、杀伐约束仓、户、转运官员,有点吃相太难看了。

比如朝中九卿的华歆、孔融之类的道德君子,他们其实对刘备并没有恩怨,孔融这人原先甚至还挺欣赏刘备的。

但是作为清流名士,他们在这事儿上颇有微词:

“怎么能靠这么细苛的严刑峻法来逼着官员提高后勤效率呢?怎么能官员浪费低效就罚俸降职、钻空子就直接砍了呢?

要想提高后勤和军需效率,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要治本,关键还是得靠仁义教化的力量,用道德感召让范疆张达这些人感化,主动悔悟放弃贪墨舞弊啊!全靠刑罚和苛细的审核,那是暴秦法家的老路了!”

第573章英雄所见略同

孔融华歆为代表的温和派的吐槽,也就随便说说,并不会影响朝廷的政治生态——主要是现在的朝廷也没多大的地盘直辖。

汉献帝自以为自己能控制的地盘,也就是河东、河内的一部分,加河南尹、弘农、陈留,满打满算不足五个完整的郡(汉献帝暗中笼络了还算衷心的河内张扬与陈留陈宫,他觉得这俩人在表面忠于袁绍的情况下,还会暗中直接忠于皇帝)。

而且皇帝直辖的地盘,都是最靠近中枢、运输困难最少的。边远地区要面临的调度效率低下困境,那些一辈子住在京城里的衮衮诸公根本就没见识过,也就谈不上同理心,当然可以轻松地坐而论道。

对于边远地区的诸侯来说,刘备新法带来的冲击,就是实实在在的行政效率抉择了,不能打马虎眼。

……

首先离得刘备最近、反应也最快的,是南阳袁术。196年农历十一月初,袁术在宛城就问到了这个事儿。

之所以反应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袁术闲的——他特么的根本就无聊到没正事儿可以关心!

袁绍在抚慰同化乌桓、同时默许吕布见机行事动用并州军从鲜卑人那儿剐点好处。甚至听说还在联络曹操给糜竺施压,试图把有刘备棋子嫌疑的辽东太守糜竺和平收服。

曹操在忙于征服三韩,改革航海,同时也打着“帮助袁绍肃清道路”的旗号,在三韩的汉江流域(当然汉末时南棒的汉江还不叫这个名字,那里是无名之地)屯田,顺便跟糜竺的南下屯民制造摩擦。

孙策刘表也各有事儿做,只有袁术是真的闲得嘴里淡出鸟来。

了解了刘备新一轮变法的效果后,袁术也就第一时间把杨弘、阎象招来,问他们看法和对策。

杨弘一五一十地分析:“主公,刘备此法,对于百姓而言,也是一种变相的轻徭薄赋了。允许边远和道路不便地区的百姓少缴纳沉重低贱的贡赋,运费也实打实从贡赋里扣掉了。

不过,我军地处荆北与豫州,都是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之地。经过主公两年的屯田,百姓也都可以有口饭吃,比之当初黄邵、何仪作乱时,颍川、汝南的民不聊生之状,已经改善了太多。

我以为,既然按照旧法压迫榨取民力,也不至于吧百姓逼反,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继续过吧,何必给百姓减免折抵纳税过程中的运费呢。”

杨弘这番话,颇有几分后世某些垄断行业20世纪90年代、刚改制那会儿的涨价听证会风范(21世纪就没有了,都改革规范了)

涨价也好,不给降税也好,标准都是看“百姓承不承受得住”,只要不逼出黄巾就可以接受。

不过,也确实是很合袁术这种人的脾胃。他本来就在担心“富国强兵”的资源不足、动员不够,无法为即将到来的大业一搏孤注一掷,杨弘支持他,阎象也不反对他,那就继续这么干呗。

袁术想了想,吩咐道:“罢了,那我们就当没听说刘备变法这事儿。不过,要确保民心可用,绝对不许治下官员吹嘘谈论刘备之法,更不许议论新法煽惑百姓羡慕,这一点你们要严查!如今可是我们的关键时候了。

听说大将军在几个月前,就因为夏末暑热、中风又加重了,彻底瘫痪在床不能行动。上个月初,我派袁涣去雒阳朝见时,命令他一定要顺便去大将军府探病。袁涣回报,大将军已经连手都不能抬了,只能吃流食,要婢女扶起来喂。

中风素来是严寒、酷暑时加重,夏天都已经这样了,大将军是绝对熬不过这个冬天的。董承欺君罔上,万一大将军有个不测,我们自当严兵整甲讨不臣、清君侧。现在也确实不宜再多生枝节了。”

袁术这竟已是满脑子的犯上作乱情绪,别的什么都顾不得了。

这也不怪他,他本性就如此贪婪,偏偏今年刘备、袁绍和其他诸侯还这么刺激他,一个个往边疆扩大地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