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百度百科 > 第1216章(第1页)

第1216章(第1页)

他便如此分配:“此番我军北上,总计调集兵马五万人,其中荆南兵三万,交州兵五千人,还有高将军从滇、益带来的水、步军一万五千人。

西路军三万,有一万五已在宜都集结,从巴丘再派出一万五,在江津集结后进入夏水。此路人马由我亲统,高顺为副,周泰为水师副将,负责江上遇敌的应对。

东路军两万,全部从巴丘出发,由赵云为主将,甘宁负责应对水战,魏延为先锋。

西路至竟陵的行程是六百里,东路远一些,八百里。今日是二月十四,只要不发生战事,以江汉水路行程,西路军二月二十应该能到竟陵,东路军最晚不能超过二十二日,也要到竟陵会合。

沿途如若遇到诸侯不怀好意,可以酌情分兵留守要害渡口。有诸侯武力抗拒勤王的,也可自行随机应变,不算误期。”

李素说到这儿,不由让一些比较刺头的将领既有些跃跃欲试,又怕惹祸。其中性情最好战的甘宁忍不住问:

“遇到诸侯不愿意配合勤王,可以随机应变?刚才不是还说……怕坏了大王和睦诸侯的名望么,属下实在难以领会其中尺度。”

不过,没等李素回答这个问题,负责直接领导甘宁的赵云先回答了:“右将军恰才所言,和如今所言,并不是一回事。我们是大王麾下不错,但首先是汉臣,真到了天子蒙尘需要勤王的时候,我们是自发勤王,与大王何干?”

赵云这番话比较政治正确:虽然天下已经事实上诸侯割据了,可理论上所有人首先是汉臣!救皇帝又不是刘备指使的,是咱自发的!要是惹祸了,也要主动背锅,怎么能怪到大王头上?

不得不说,这番话也就赵云这种秉公忠于汉室之人才适合说,别的甘宁什么的早就完全觉得自己是刘备的家臣私臣了。

赵云这么一为风险背锅,甘宁魏延都不用再哔哔了。

李素看一切责任都明确清楚了,也不再废话:“发兵,启航!”

第591章王睿张咨殷鉴不远

自二月十四从巴丘出兵后,李素与赵云兵分两路,缓缓北上。李素亲率的西路军路程近二百多里,自然行程也快。

四天三夜之后,二月十七傍晚,已经抵达了长江上游四百里外的江津港,即将转入夏水航道——从江津港再往西北二十里,就是南郡郡治江陵城了。

高顺之前从益州带来的部队,也是提前顺江东下驻扎在夷陵,约好了日期到这江津口会合。这也是省得川兵多跑一趟江陵到巴丘的回头路了。

随着江陵城越来越近,负责这支部队陆战指挥的高顺,也有些担忧摩擦。他这人平时比较沉默寡言,上司给任务他就执行,何况李素向来以远见卓识著称,高顺也从没怀疑过。

直到此刻,他才问了一个问题:“右将军,我军此番兵分两路,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既然都是要到竟陵集结,然后再合兵北上,走一路也一样吧?莫非是为了把江陵和江夏两处的航道都彻底摸清、再演练一番行军路线,便于将来……我们的行迹,太容易让刘表生疑了。”

这番话出行的时候不说,现在私下里才说,也是怕公开揭穿了李素的想法。

高顺以为,刘表的地盘如今就南郡江夏襄阳三个郡,李素把从江陵到襄阳和江夏到襄阳的路线全试过了,怎么看怎么像是在排练对刘表下毒手。刘表要是派兵“护航”,礼送出境,也不能怪刘表警觉了,谁都会这么干。

前方的江陵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派兵在岸边“护送”了。

对于高顺的疑惑,李素却有了更细腻而合理的解答:“不要多想,我是觉得咱离宛、雒太远,消息未必灵通,都知道袁术之女受害了,要是我们去得晚,说不定袁术已经起兵酿成大祸。

走江陵,自然是为了抢时间,比东路军早到三天也好。但江津—汉津之间的夏水水位太浅,过不了大船,万一袁术军到时候为了阻挡南军北伐,猝然对刘表在汉北的据点新野、樊城下毒手,然后缴获大船以逸待劳阻击我军。

我军全部走江陵—夏水航道北上,带不了楼船的话,岂不是会水战不利?所以,才让子龙和兴霸带着大船缓缓而行,弥补一招后手短板。”

原来,李素这西路的三万人,有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船普遍比较小,最大的不过支持两三百人作战的艨艟和五百人的斗舰,吃水深度只有半丈左右。

谁让李素不确定夏水和夏泽的通过能力呢,只能是留点余量,也算是为刘备军第一次通过夏水夏泽积累航行经验,一路上可以让水手们测量水深、测绘航道,看看下次最大能过哪种船。

汉末的造船能力,只是造适航的海船比较小,如前所述目前糜竺和曹操的海船最大也就八丈多长。但内河作战用的楼船,其实吨位可以比海船大很多。

只是楼船普遍靠把结构做得比较方正、长宽比较小,以此来满足结构强度要求。这样的代价就是船开得比较慢,到了大浪的环境很容易倾覆。

如今主要的内河战船从小到大有走舸、艨艟、斗舰和楼船,这一点玩过《三国志》游戏的基本上都知道。

走舸就是没有船舱的敞开哨船,没什么好说的,一船只有几十个人。艨艟是中型冲锋近战船,有一层船舱,但是没有女墙,满载排水量大约四五十吨,船上最多挤两三百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