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谁知陈琳、刘桢、王粲的檄文论据部分,都不约而同提到了李素的“殿兴有福”论,大段大段把李素当初书里的结论当孔孟经文一样引用。
论证“袁术弑君篡汉,乃是当今首倡之恶。当年张角、董卓、傕汜皆不曾覆灭大汉,故而算不得首倡。建安三年来,天下重归太平,乃汉统未被前述诸贼断绝之明证。
右将军李素所察治乱兴替之天道,乃万世不易之真理,故而袁术定然要应天谴,最终死得比张角董卓傕汜更惨。袁术军众文臣武将宜早做打算,跟着一个必亡必遭天谴的人出仕定然不得好死”。
陈琳刘桢王粲的文笔当然要比上述大意概述的说辞好得多,各种华丽辞藻修饰,但意思都是一样的。拿天谴说来打击袁术阵营全部文官武将和士兵的忠诚度与士气,让他们精神上更加惶惶不可终日,促成他们遇到战斗的时候更容易攻心投降。
谁让引用李素的理论,能让他们在收割的时候实打实得到更多好处、攻城略地收编劝降更快呢,没人跟实打实的地盘和利益过不去。
甚至刘备和袁绍这两家,还在檄文当中顺势隐晦地表达了“这次袁术是真的貌似首倡成功了,吸走了全部的天谴”,所以刘备要存续汉统,登基称帝。袁绍也表示会尽快拥立刘和称帝,因为袁术的一切行径已经吸光了天谴。只不过这些话要说得愈发隐晦,不是经学高手一般看不出这层遮遮掩掩的潜台词。
这个结果,是李素自己当初都不曾完全预料到的。
以至于李素本人大约在四月中旬,才看到刘备和袁绍曹操三家的讨袁术檄文,然后瞠目结舌大呼袁曹不尊重知识产权:
卧槽!老子写的《殿兴有福论》,不该是被自己人采纳引用的么?怎么连假想敌阵营为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利益,都这么无耻这么毫无心理负担地把哥的理论当真理当经文引用?袁绍曹操你们难道忘了哥不是你们阵营的了么?
版权费给没给啊!
第601章斩杀弑君贼
话分两头。
随着袁术的称帝,李素本人一时半会儿当然还来不及知道、其他诸侯是如何无耻借用他的政治哲学理论,来打击袁术军的士气。
让袁术军从文武臣僚到普通士兵都被这种舆论攻势压迫到惴惴不安、担心天谴的状态。
但是,既然李素作为这套政治哲学攻心理论的发明者,他自己肯定是要大用特用的,而且没人能用得比他更炉火纯青。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英雄所见略同的惊人巧合,那就是虽然李素还不知道袁绍曹操抄了他,但他对敌人却提前虚假宣传,用“袁绍和曹操也抄了他”,来作为证明自己正确的论据。
就好比一篇论文被引用得越多,固然增强了引用者的说服力,但同时也增加了被引用者的影响因子,让被引用者的反动学术权威地位更加稳固。李素这一手,就等于是不管别人有没有引用,他先吹牛说有很多人引用。
加上李素知道袁术称帝的时间,其实比刘备和袁绍更早——
庞统从阎象那儿回来的时候,一边去张勋那儿报信送调令,一边就偷偷派了自己的一个从人,把从雒阳打听到的情报告诉了李素。
庞统这也算是卖情报搏个更高的仕途,在卧底时多攒点功劳。
这一切,让李素愈发得心应手。
所以,李素早在四月二号,也就是袁术登基的第二天,就下令高顺加强对棘阳县的攻势,并且在攻城之余,让高顺派了很多骂阵手,远远地用纸筒喇叭对着城头高喊各种扰乱人心的脏话,算是对攻心之策小试牛刀:
“袁术已经在雒阳称帝啦!袁绍已经在邺城发布了誓将袁术碎尸万段的檄文啦!连袁绍都说袁术这是应了‘首倡天谴’,跟着他的诸将必死无疑!士兵们还是快投降别跟他送命了!”
“曹操也发了讨贼檄文,对面的弟兄们,咱知道你们没文化,你们可以不信那些文绉绉的话,但不能不信鬼神天谴。
咱不说别的,项羽当年那么强,怎么死的?就是首杀义帝遭了天谴,右将军这不是瞎说,曹操也是这么说的,袁绍身边的陈琳也是这么说的,他们都相信了。天下人都相信的事儿,只有你们不信的话,活该你们跑得慢当替死鬼!”
诸如此类的骂阵言语,有的雅,引经据典说给官员听的;有的俗,专门说给普通大字不识的士兵听的。总之就是花样翻新,总有一款适合叛军将士。
以至于“袁术称帝”根本就没成为一个鼓舞袁术军士气的利好因素,反而从一开始就成了利空因素。
叛军将士守城士气极为低落的同时,高顺的攻城士兵的士气却是极为高涨。
汉军官兵都是真心被这个思想工作鼓舞了起来,真心相信“袁术称帝是吸天谴,他的兵马地盘都完蛋了,打袁术肯定会比原先更轻松”。
古代战争,一旦一方都得士气被提了起来而对方低落,战斗力瞬间就会有明显的落差,哪怕是守城战都不好使了。
高顺猛攻一天,居然就突破了棘阳城墙和城门,汉军蜂拥杀入,在破墙的过程中,全军战死不过数百人,造成的对敌杀伤反而远远超过了己方伤亡,交换比打得非常漂亮。
不过,让高顺没想到的是,城墙被突破了一处之后,按说敌军士气应该已经极为低落了,马上会全军放下武器投降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