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居然是数学卷成绩第一名,嗯,不过前面的经义公共课考得不咋滴,好在数学拉分拉得开,还是种了。看来他是从小有数学天赋啊,难怪历史上诸葛亮都要在钱粮账目上仰仗他。
这人用好了,效果比孙资、贾逵还大。诶?居然才十六岁?陪跑考生低龄化的问题这么严重的吗?”
李素想到此处,连忙又翻了其他一些卷子,甚至让幕僚们把考生履历也全部拿来,重新统计考生年龄和其他一些信息。
幕僚们根本不知道李素在考虑什么,只好照做。邓芝作为主簿,一边查一边代替同僚们问:“司空,这是为何?我们考前也没说不能举年轻甚至年少的举人啊。”
李素:“但你们没发现,低龄的比例有点高么?我都看到今年好几个十六七岁甚至更年少的考中了。说不定落榜的里面低龄的更多。”
大伙儿查了很久,最后还真发现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居然都占了一大半考生!
邓芝看李素陷入了沉思,他也琢磨了一下,然后用推理的口吻说:“属下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人的劣迹恶行都是随着年龄累计的,少年人品德操行不容易有瑕疵。
所以举他们参考不容易留下把柄,地方上也不容易拒绝世家举荐这些操行无缺之人。同时年轻人读书年份还不久,容易给世家大族学问不精的印象,选少年人围考也不容易导致他们真正要捧的嫡系士人被截考。
这一点应该是错不了了——司空请看,很多举少年考生比较多的郡,都是一科一届五个人,一个年长者,还有四个都是年少者!这就是故意欺负少年人读书少,但也有少年奇才突围的。”
李素:“那你们之前怎么没发现呢?虽然今年第一年,没让你们改,但是考试前,也都给人建档了。”
邓芝也很无奈:“这种细节……不去刻意比对的话,也发现不了吧。”
李素微微一愣,随后也意识到问题在哪儿了:现在的文部考生建档,都是一个考生履历一张纸,做成折页存起来。
而李素后世是用惯了excel来统计档案数据的。卷轴和折页可没法随时随地“按字段排序”,把年龄之类的统计数据特征拉出来。
第655章秋风得意马蹄疾
意识到古人没有用惯excel所培养出来的数据统计思想、导致很多政策分析不容易做,李素也只好认了,换别的办法解决。
好在这是第一次,在文部建档的过程中,本来就没有对考生资格做硬性要求,所以只要吸取经验,为下次做准备就好。
李素便吩咐道:“以后让文部做档案的官员,多上点心,每年档案收上来之后,还要做个数据统计表。今年年龄在多少到多少区间段内的考生,一共多少名,占总考生人数比例几成几。
其他几个重要数据,也一起统计了,比如考出来之后,每个州郡与其他州郡的高分比例、名次占比。要学会用数据定量去分析科考,这样才好为来年慢慢优化政策找依据,让改革渐进一些、兼顾平衡各方利益,否则不成了拍脑袋行政了。”
邓芝听了,不由再次心悦诚服:司空真是远见卓识,见微知著,能料到将来那么远的隐患。
毕竟汉末的行政人才能想到定性分析就很不错了,哪有为了政策修正调研而做定量数据分析的。这个施政思维就超前了不止一个时代。
当然了,邓芝做李素的主簿那么多年,这种心悦诚服的瞬间已经出现了n次了,他每每都能遇到领导高屋建瓴、神来一笔的时刻。
分析完考生年龄之后,李素发现年轻人果然太多,也关照了一条补救措施:明年开始,要出台明确的政策,对于过于年少之人参考并中举后的授官管理办法,要额外增加把关。
直接禁止低龄考生参考、或者限制低龄考生被举的比例,这肯定是不对的。毕竟历史上真有少年天才,梁启超就是十三岁中的举。
所以李素的想法只是对这些“因为年纪小,肯定缺乏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肯定存在高分低能问题”的考生,采取暂时降低授官级别、强制增加工作实习期,让他们多积累工作经验,再走到领导岗位上去。
凡是考中时年纪不满18岁的,一律降半级作为郎官实习两年,积累够了实际政务经验后才升回原定考过授官的级别。这样也防止少年冲动鲁莽的人直接独当一面负责政务。
这些邓芝都一一记下,表示立刻去安排。
……
邓芝领命之后,李素又叫住他,最后补充交代了几句:“对了,把明算科数学考最好的几个考生,还有明法科刑律考最好的几个考生,拉出来,让他们十天后再陪考一场宾功科的同科目。”
邓芝一惊:“这些人不是已经考中了么?岂能额外刁难?朝廷可不能失信于人啊。”
李素:“不是刁难,告诉他们,后面这场额外加考不是选拔性的,考砸了也不影响给他们授官。
只是让他们做个成绩锚定,将来宾贡科出了成绩,好让那些本地考生和流亡北士考生相互之间心服口服,相信前后两场考试的客观题卷子难度是差不多的。”
邓芝想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意识到李素的创见所在:
因为宾贡科是李素到了襄阳之后,实地调研、结合荆州的情况临时搞的,考试时间都比常科晚了半个多月。所以肯定要另外出一套卷子,题目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