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双方都紧张的情况下,张松表示他受李素之命,说:北线刘备和袁绍已经在河东又打起来了,袁绍在河南尹地区的部队也开始南下进攻宛城。赵云的南阳战区需要极大的物资支援,所以荆襄的战略储备必须北运支援一批。
蔡瑁紧张之余,也没工夫细细彻底分辨真假,他只是看到了后果:让张松再运走这一批,肯定会损失对不少物资的控制。但是如果张松和典韦这些人都撤走了,绝对亲李素一方的郡兵也都调走护粮了,他控制江陵城的把握不就更大一些么?
这时候,蔡瑁也注意到连刘琦都不在江陵城内,这下他连傀儡刘琦的机会都没有了,只能先把江陵占住再说,以免夜长梦多。就算张松看出了些什么,只要他现在这一瞬间想的还是逃,那就让他逃吧。
如果孙策来得快,张松还没回到襄阳,到时候再出兵半路上把张松的货劫回来!把他的人马也消灭掉!
微妙平衡之中,十月十九日午前,张松又抢运出大批物资,所有车船都用上了,还没撕破脸,如期运走超过七十万石的物资。
蔡瑁坐视城内的反抗风险都走了,在当天下午正式宣布举旗。带着大约总共八千多人马宣布改承认刘和为皇帝——包括六七千私兵、家丁,还有千余人脑子不太清楚最后决定投蔡瑁的本地驻防郡兵。
蔡瑁之所以能忽悠住他们,一方面是这几天几个本地世家大族突击宣传了科举新法之恶、会选出道德败坏的贪官污吏,好多南郡世家大族、宗贼都不支持新法。
另一方面就是渲染己方阵营的强大,告诉不识字的大头兵对面的三方诸侯联盟有多么人多势众,孙将军很快就会来接应我们,所以站在刘和和孙将军一方,可以成为胜利者。
说来也是惊险,蔡瑁宣布起事的时候,其实周泰的报急快马都已经过了竟陵,再有一天就能到江陵和襄阳了。
而孙策的部队,其实在十八日夜里,就已经偷越过了汉阳附近的长江和汉水江面,然后分兵两路、汉水快长江慢,直插江陵而来。
蔡瑁占领江陵城的时候,孙策的部队已经入境九个时辰了。只是信息传递慢,导致蔡瑁动手的时候江陵本地人还不知道孙策位置。
孙策北线走汉水、竟陵、当阳到江陵的部队,再有一天半之后,也就是十月二十一早上,就可以抵达了。走长江远路来的大船主力,也是二十四日就能抵达,误差不会超过一整个白天。
同时这一路上,孙策当然也不会傻到完全不顾后路、全军都直扑到江陵。因为沿途除了汉阳这种周泰重兵守着的军事要塞外,很多小县城同样是没有什么防守兵力的。
其他南郡东南部的好几个县城,还有诸如汉津、江津这样的渡口要害,都是有蔡瑁家和另外一些荆州内应世家大族的人打点过的,不出意外可以轻易拿下。这样孙策军入境后,还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战略纵深和战略支撑点的,进可攻退可守。
另外,孙策还自信非常充足,因为他也已经得到了“袁绍已经主动向刘备再次开战”这个利好消息,也正是这个利好消息促使他最终下定决心的。如今既然已经撕破脸,那就一条道走到黑吧。
第660章贪心不足望当阳
“袁绍已经和刘备再次开战”这个利好消息,是孙策最终铤而走险的强心剂。
可他并不知道,事实上,袁绍跟刘备在北线之所以真的战事再起,也是李素前几天得张松搜集分析情报、彻底意识到跟孙策开战无法避免后,建议刘备先发制人。
这样才能为刘备主动选取未来的北线战场制造条件,刘备想让北线战役在长平打就在长平打。同时这个消息确认之后也好进一步坚定孙策的决心。
好在刘备在北线也确实是有余力牵制性地以攻为守,所以李素这边打起来的时候,关羽和诸葛亮在北线也重新开打了,连马超都调到关羽的正面协助关羽。
北方的事儿暂且不多说。
且说信心十足的孙策,目前的一切计划都是有惊无险,入境之后,十九日当天他就趁守军被偷袭不备,拿下了汉津口和竟陵县,初战很是顺利。
还在汉津口的夏水河口位置设了一个水寨,不是很大,但非常坚固,短小精悍,留兵数千守卫,并在夏水河口设障,可以由守兵人工控制河道入口通过性,也防止后续的李素军水路追兵从这儿由汉水转入夏水——
这个立营位置的选择上,只能说是英雄所见略同,因为大半年前李素北伐袁术、过境南郡时,也在这个位置的夏水航道里搁浅过几条大战船,然后以此为借口让部队滞留驻扎建设营寨威胁刘表刘琦。
懂水战的名将都看得出来:要取江陵,控制汉津到江津之间的夏水河道两侧出口、连通长江和汉水,是多么的重要。
拿下这两处后,孙策本人带着几百亲卫骑兵继续轻装急进,比大部队走得快得多。二十日夜间就星夜兼程奔驰抵达了江陵城。
其余的孙策军北路主力,也先沿着汉水过了竟陵县,然后走夏泽北岸直线插往江陵城,但是运载他们的船只,会在把部队在汉水岸边卸下后、往回折返几十里,再从汉津口开进夏水、蜿蜒曲折绕到江津再到江陵。
这个“人船分过”的操作,不熟悉当地地理的看官或许会纳闷,觉得多此一举,想不通有什么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