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兵器倒是捡了不少,估计有好几千件,吴兵丢得满山满野都是。
二十二日清晨,江陵城内的孙策率先收到了兵败的消息——是几个凌操手下的吴军斥候骑兵军官,战败后直接往江陵后撤,带来了第一手的消息。
“什么?程老将军和凌操都被赵云击杀了?全军……你是说全军覆没?!”孙策惊闻噩耗,激动得从胡凳上直接跳了起来,拍案质问。
斥候军官哆嗦着诉苦:“未必……未必是覆没,但是真的被赵云彻底击溃打散了。主公若及时派骑兵接应,或许还能多收拢回一些败兵。现在败军都在往回赶呢。”
孙策拍案又惊又怒,但他也知道这时候还是挽救有生力量最重要,其他细节可以慢慢再问。他挥了挥手:
“带他们下去喝点粥歇息一下。义公,你带着骑兵出城往北几十里,撒开队形搜索,多接应一些败军回来。若是溃兵奔波乏力,情况也不危急的话,可以把你们的马让给溃兵骑回来。”
韩当领命,立刻去办,出发之前他自己又琢磨了一下,吩咐带点牛车去拉人。不过不许牛车队离城太远,毕竟牛车行动迟缓,万一敌人追击跑不了。
孙策在南郡府衙内仔细问了斥候战况,才大致知道了胜败原因,扼腕叹息:“程老将军用兵犹豫了呀!而且轻敌。怎能因为觉得赵云人少,就迎击到这等进退两难的战场地形!
留守当阳城外大营也好、堵住荆门谷口也好,结果肯定都比前进到长坂坡主动迎敌要好。难得那赵云已经身居高位,依然不吝自丢脸面想避战就避战,唉,事到如今,多说也是无益。”
周瑜又不在,孙策一个人高高在上,连个诉苦扼腕的人都没有。尤其他这个北路陆军,程普一旦损失掉,都没个地位足够的人跟孙策平等商议了。
孙策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收拾挽救残兵,二十二日中午的时候,徐盛第一个成建制地撤了回来,他带来了大约一千五百人的整编部队,装备也都保存完好,甚至还额外带回了一些战死士兵遗留的装备。
这都得益于徐盛的任务本就是围困当阳城,没参与长坂坡之战,所以至少两座城门外的围城营地都是没有遭到追击、全身而退的。
下午的时候,吕蒙也回来了,带来了败军残部中规模最大的一支部队,大约四千人,建制也还完好,装备保留了六七成。孙策亲自接见了他,问了情况,还嘉奖了吕蒙败中挽回、保存部队的功劳。
孙策很清楚,部队在大败的时候也要争取树哪怕一个正面典型,鼓舞士气。
孙策还表示让吕蒙好好干,他姐夫邓当如今在夏口卧病,眼看也快不行了。吕蒙凭着这次存师苦劳,可以让他接替邓当的职位。
吕蒙回来后,又过了半天,直到半夜时分,宋谦才最后撤回来,他只有一千人跟随,装备都丢了一大半,极为狼狈。后半夜又陆陆续续又零星散兵收拢。
到二十三日清晨,孙策清点整编兵马时,发现所有溃兵只收回来七八千人。
孙策悲愤不已长叹:“给程老将军带去的可是两万七千人,整整两万人就这样损失了!赵云之攻,似若神鬼。”
事实上,赵云的部队造成的杀伤和俘虏,肯定是不到两万人的。当阳县内如今收编的俘虏不过六千。
剩下的一万四显然不可能都被杀了,估计有一小半是彻底往四面八方逃散,彻底被打得吓破了胆,也没打算回归孙策的部队了。
这种情况,在军中的年轻士兵之间是很常见的,尤其是那些还未娶妻的光棍。这一点从孙策军收拢的零散败兵年龄构成上也能看出来:
拼死拼活逃回去继续跟着孙策混的,都是些二十多岁以上,甚至三十多的老兵。他们在江东和庐江还有亲人妻儿,不回去老婆孩子会饿死或者被迫改嫁抛弃。
二十岁以下的少年兵几乎都能逃散就逃散了,反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留在南郡一样是当兵当农民。
当时的家庭也不会只生一个孩子,家中父母自然还有兄弟姐妹去养,自己只要逃得性命,还能伪装成战死,说不定孙策还能给战没者家属减几年税呢。
不过这种招数,眼下也就袁绍和孙策部队的败逃士兵能用用,曹操军那边就不行了。历史上魏国后期琢磨过一些比较损的“人力资源政策”。
诸如把逃亡和战死士兵的老婆一律发给其他活着的士兵当老婆。发现军队投降敌人要连坐家属。这些狠招出来后,士兵逃散不归的问题就大大减轻了。(现在曹操还没实施)
……
孙策盘点完最终战损情况后,韩当这时也已带着接应收拢败军的骑兵队全部回城了,他整整一天一夜没睡,回城后还不敢去休息,而是请示孙策下一步的计划:
“主公,末将以为,既然初战败北已成,懊悔也是无用,不如固守一两日,等公瑾的水路主力抵达,略作休整恢复战力士气,再作区处。
实话实说,此战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只是我军骤得江陵、拿到了如许巨量的物资,又舍不得被张松怯懦抢运走的那一小部分,贪多务得了。只要我们审慎应对,不再冒险贪心,大事依然可为。”
孙策点点头:“是孤对不起三军将士,骤得巨利,一时被如虹气势蒙蔽了见识,狂妄冒进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是我军初入南郡太顺了。此战不怪任何人,一切过错由我承担,逃回来的将士全部要好好犒赏抚慰,以利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