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百度百科 > 第1524章(第1页)

第1524章(第1页)

袁绍自己惹出来的祸,反而给了刘备灭张举张纯立功升迁的机会,等袁绍惹糜烂的烂摊子压下去的时候,刘备已经从一介县尉变成了辽东太守。

后来为了劝诱于夫罗、把南匈奴也压回去,刘备更是成了汉中太守。被沮授提醒回响到这些往事傻事,袁绍几乎后悔欲狂。

当年要是不出这些馊主意,刘备哪来的发迹机会!现在成了东西二分争天下的最大敌人!当年的自己真是嘴贱啊!帮何进瞎哔哔啥!好恨!

沮授原本只是在叙旧想赢回袁绍信任,结果看袁绍忽然沉默不语、脸色也渐渐铁青,心中就暗道要糟:莫不是提醒主公想到了自己当年的傻样了?不行,得赶紧岔开话题!不然就踩雷了!

沮授连忙打断袁绍脸色越来越难看的联想:“主公,往事休要再提了,是授卖弄资历,着实该罚。授有一言,真心为主公着想:

主公要进攻刘备也好,要全军尽出也好,授不会阻止了。可纵然非攻不可,也该让大军统辖明确、上下一心。如今只以许攸为监军,却不设主帅,实非持重之道。

许攸此人,虽然也有谋略,但不擅团结众将,而且他此前一贯是文官、谋士,在军中缺乏威望,战时兵连祸结、形势万变,恐镇不住众将。何况这次还要吕布、张辽等将领配合,以许攸之望,恐给吕布抗乱命的借口。”

袁绍眉毛一挑:“然何人可以为帅?我军中从未有独领三十万大军之将领、文官。”

沮授:“当然是需要主公亲征了,主公身为大将军,名正言顺,天下仰望,且朝廷主力精锐尽在河内、上党,无主公亲自坐镇,也恐变生不测。”

袁绍今晚喝了几杯,雄心壮志倒是也激起了一些,斟酌道:“你所言,倒也有些道理,不过孤之前并未细筹其中方略。轻涉战场,恐怕……”

沮授:“主公身为大将军,何须事必躬亲?只要身在军中,三十万大军军心自安。何况军机应变自有主者,纵然战事偶有挫磨,那也是谋划者之过。

许攸激进、劝主公出战,战胜之后,声望功德,自然尽归主公。那些挫磨,也是许攸或者其他进言者所见不全、欺上瞒下所致,于主公英明神武无碍。”

袁绍一听,这个思路不错,正因为他没有亲自一直嚷嚷着要主攻刘备,从头到尾是许攸撺掇的。就算有点风险,只要赢了功劳全是他袁绍自己英明神武,过程中的挫折那是许攸冒险激进。

而且有没有主帅督战,跟只有一个没威望的空降监军,对部队的影响确实是截然不同的。

既然前线都已经做好准备了,他只用挂个名,到时候揽功推过,为什么不呢。

袁绍挥挥手:“也罢,看在许子远确无帅才,孤只好到开战之日,亲至河内挂帅——你也跟来吧,到时候有什么尺寸所得,尽管进言就是。”

沮授松了口气,他能为大军做的也只有这些了。既然进攻阻止不了,就争取把这场进攻打到最好。

毕竟赢的机会也是可观的,那就要竭尽全力。

第733章管你几路来

“诸葛贤侄,了不起啊,居然真能在袁绍已经如此畏敌如虎、以为当今天下局势已成长平之势时,依然离间得他弃用沮授、麹义,改听许攸奸佞之言,主动出击。

让敌人中反间计不难,但是在敌人已经有前车之鉴、处处提防之时,还中同样的计,当今天下,论用间之智,就算伯雅第一,贤侄你也绝对算第二了,再无第三人选。”

听说袁绍撤换了沮授的监军之职、换上许攸组织部队准备进攻后,对面在野王城里跟袁军拉锯相持了半年之久的关羽,简直是大喜过望。

当天军议的时候,他忍不住先屏退左右,单独拉着诸葛亮大加赞赏了一番。

也难怪关羽如此兴奋,毕竟沮授的弹性防御纵深防御,虽然打不出什么漂亮的交换比,但始终是拉着关羽的部队换人命,一点穿插包围全歼的机会都不给。

半年打下来,关羽每次都可以保证死伤一个汉军士兵,至少能消耗掉两三倍的对面的人手,可这种消耗也是很心疼的。

关羽这人体恤士卒,很在乎自己的形象,不希望手下人都觉得他只是个拿兵血换富贵的屠夫,那太没技术含量了。

换上许攸,只要出击,只要战场运动起来,总归会有无数破绽可抓。

诸葛亮面对关羽的嘉许,却不仅仅是得意,反而还有些不真实感,内心更多的谦逊的复盘、悠然神往地逆向推演脑补。

这次的骗术计策,后面的小半段,当然是诸葛亮亲自操刀的——比如,在邺城流传的那些关于沮授和麹义的流言,其中最诛心的那部分,都是诸葛亮让人散播的。相比之下,许攸散播的简直就是小儿科了。

还有其他种种很多细微的促成操作,加上关羽这边近期的交战态势配合、一边虚张声势一边又整整两三个月不肯再发动对沮授防线的实打实进攻,这些节奏安排,都是出自诸葛亮的手笔。

如果没有这些正面战场上的实情诱导,许攸就是再能陷害,也拿不下沮授。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一切,最初的一系列基础条件,是远在一千五百里外的李素最初定策、布局到位的。

李素把曹操和周瑜该往北输送的假消息都输送完了,一边给诸葛亮修秘书一封,把前期准备跟他和盘托出,让他后续随机应变、看着办该怎么利用,这才有了后续的一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