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用科技进步来对冲工商税的税源损失。技术先进后,免掉的那部分工业产能就没那么值钱了。
理论上,李素和诸葛亮最希望有不长眼不懂科技的世家富豪,去屯“钢铁产量免税额”,
哪怕给他们弄个每年一百吨的钢铁免税额,那又如何?现在占大汉朝年产量的百分之几,看似很巨大。以后冶金一进步,一百吨钢的产能啥都不是。
如此操作,还有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在让富商豪强们选择时,对科技缺乏信仰和展望眼光的人,会吃亏更多。而对科技有想法有预期的人,会更容易趋利避害。
经过长期的倾斜发展,等于是国家在“不得不扶持一些世家勋贵”的大前提下,尽量选择性扶持更乐于投资科技、攀科技树的世家。
跟后世的“扶持高新产业”有一定的异曲同工之妙。
……
把这部分工作想明白之后,刘备算是彻底松了口气,原本觉得要勒紧裤腰带二十年还清国债,现在看来这个进程缩短一半都是有可能的!
大不了就放开民间经营铁器嘛!只要不造兵器盔甲,只是用钢铁造民用工具,完全可以适度放一部分。而之前大汉朝从桑弘羊开始就搞盐铁官营,铁这种东西一放开永久免税权,抢的人肯定很多。
刘备就在这样心病尽去、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即将迎来章武七年。
天下虽然统一了,考虑到战后剿匪和完全恢复社会秩序还没实现,刘备也不急着改年号。
而就在这个当口,又有一个好消息传回来,总算是赶在了年关之前。
原来,是上半年的时候,刘备派人带着孙权的书信,去海外寻找和劝降周瑜,这事儿总算是有了眉目了。
周瑜在了解了中原的情况后,终于放弃了对抗,愿意归顺,而且他本人也可以入朝,请求朝廷改封。
周瑜带了大约一两千的心腹士兵,五十条海船,还有他这五年在外面的殖民户籍、地图,亲自到雒阳投降。
当然了,他在海外还留了数千士卒、两三万海外拓荒的汉人百姓,还有数万被他征服的夷人。周瑜在外面殖民种田五年,治下总人口规模也就勉强十万人而已,放内地也就相当于几个县而已。
不过人口不重要,态度很重要。考虑到是和平归顺,刘备还是可以给周瑜开个不错的官职和爵位的。
第003章孙权之死
刘备坐镇雒阳,美滋滋等着章武七年能有一个更繁荣的新气象、此前因为战乱而流落海外的汉人,也都能认归正朔。
可惜,历史注定是曲折前进的,前进的途中,小误会小麻烦总是不断,而身居上位者,注定就是要处理这些麻烦,才配得上最后的成果。
此前,刘备派去寻找周瑜的使者,大约是初秋时分,确认周瑜在夷洲的殖民点具体位置的。
之所以是初秋,也是因为夏秋之交的东海海域季风,比较适合往东南方航行搜索。而且天气也转凉了些,不至于让士兵们中暑、被热带疾病困扰。
如今这个时代,热带病和酷暑,始终是折磨汉人开发南方蛮荒之地的最大障碍,这个事儿不是几年能解决的。
至少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培养出大批完全适应热带气候的汉人移民。
最好是初代汉人移民到了南方热带雨林后、繁衍生息,在当地生出第二代汉人,这个问题就算是彻底解决。
而大汉对南方的全面开拓探索,最早也不过是196年左右,当时鲁肃才第一批造好了去南洋贸易探险的大海船,后来由步骘带着南下探索。
这么算的话,到203年,大汉百姓热带海洋开拓,满打满算才第七个年头,周瑜那边,更是才第五个年头。哪怕已经有汉人二代在当地出生,至少还要再过个十五年,才能形成完全适应的生力军。
在此之前,还是半年寒冷时间探险活动、半年炎热时节蛰伏吧,自然规律不可违抗。
而刘备这次派出的劝降使者,是会稽郡守虞翻。本来还想过孙权手下的二张,但他们年纪太大了,身体也不适合出海漂泊,而且这些人还是流亡北士,不如江东本土人相对更适应南方气候。
虞翻祖籍会稽余姚人,就是本地的,而且在孙权手下时也算是上流名士了,声望和影响力不错,让他带着孙权给周瑜的信,分量应该足够。
周瑜得信后,还得准备,而且要等北归的季风气候,这才拖到了入冬才开始航行北上,腊月回到中原。
为了庆祝周瑜带着夷洲等地归顺,加上孙权、曹昂等人归降也才第一年,刘备也在新年之前,召集了孙曹两家的人进京觐见。
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控制地方,宣示朝廷的权威,也好趁机淡化孙曹等家族对原本领土的影响力。
孙权和曹昂等人虽然内心有些惧怕,但兵权都已经交完了,也不可能反抗,只好是谨小慎微乖乖进京。
毕竟,刘备哪怕统一后解散了一部分军队归农、转为军屯,那至少还捏着五十万作战部队呢。孙曹内心不服也没得选择。
……
自从投降之后,一年多来孙权还是比较谨慎的,基本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有韬光养晦的觉悟。
刘备为了防止他疑忌,也很宽容地没有要求他立刻搬回“乌程侯”的封邑、吴郡乌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