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刘备的朝廷还是比较仁慈的,组织移民肯定要准备船只运力,到了地方还要给生产资料资助恢复生产,运输损耗一大,就很不划算。
好在这事儿的处理过程中,李素那些幕僚们脑子还算灵活,中间又跟诸葛亮一起会商了一下,想出一个办法,利用这些年朝廷积攒下的财政信用和威信,让当地官府在移民当中宣传并发行一种盖着丞相府印信的“粮票”。
格式跟朝廷前些年发的抄引债券也比较像,但质地就差一些,毕竟要控制印刷成本,用的是普通的桑麻纸。
粮票的获取方式是这样的:所有要移民的百姓,可以只携带个把月左右的口粮,作为路上的行粮,剩下的粮食全部缴纳给青州、兖州当地固定的几处负责军需的官仓,
由诸葛亮和太史慈的人负责征收,这笔粮食将来专款专用,用于从青州和徐州东海郡出兵、渡海征服公孙度的战争开支。
而百姓拿了粮票之后,丞相府出面担保承诺,只要到了扬州,当地官府会以一比一点五的优惠倍数,直接用当地的稻谷承兑移民手上的粮票。多出来赚到的粮食,就当是官府对移民第一年的额外补贴支持了。
所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粮票”跟“钞票”、“债券”还是有区别的,它更像是一种“汇票”、“异地存取的存折”,无非是靠官府担保,让人可以异地存取粮食。
至于给的利息比较高,一方面是补贴移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汇票”才第一次在世界上出现,为了鼓励大家参与,总要多给点甜头。
而且考虑到千里运粮的损耗,额外运力的开支,直接到了南方后取粮,官府的实际支出并没有增加。
扬州毕竟已经和平了五六年,而青州兖州才和平了两年,南方稻作区还有双季稻的加持,所以扬州粮食储量本来就充裕,粮价还低,这么操作官府也没亏,只是百姓白赚了。
可惜,实际上因为普通百姓文盲率超过九成,很多人不识字也不懂朝廷政令,什么新玩意儿都不信。
哪怕李素开出了这么优惠的条件,至少还是有一小半百姓坚持移民路上全程把自己家的粮食背上,根本不信任官府的粮食汇票——毕竟哪怕到20世纪,还有农村老人连钱存银行都不信任,一定要埋在自家地窖里呢,这是没办法的。
对此李素也没有让地方官强制执行,就当是多花点成本建立信用了。只有第一批人到了扬州,看到那些愿意信官府的同行人多拿了粮食,实实在在得了好处,他们才会后悔。这样言传身教口口相传,百姓才会越发相信各种惠民的信用凭证。
第012章想总结叛乱成功规律的人都得完
灯塔的事儿,李素只是跟周瑜诸葛亮聊了个方案,具体设计都不用急,至于施工,就更是要若干年之后了。
毕竟这涉及到一个航运饱和度的问题。如前所述,如今国内至少两成能跑长江口的水手,都还是走过海路、知道如何测向定位的。
这些人有没有灯塔都能跑船,灯塔只是给那些完全没跑过海、只跑过内河的菜鸟准备的。
所以,直到“长江口的江海转运压力,已经足够饱和,占满用尽相当于全国两成江海运力”的时候,灯塔的迫切性才会浮现。
而现在吴郡和会稽还不够繁荣,南方也没开发到那程度,先等着吧。
造船厂和转运港口,倒是今年能趁着农闲开工就先开工,毕竟是马上就能用上的。而且百姓闲着没事做的话,也正好细水长流安排上,别白白浪费了劳动力。
轻重缓急,统筹得很是稳当。
年底最后剩下的重头戏,就只是从青州兖州的移民安置。这事儿李素倒是基本上五日一问,随时关心。
时间就这样很快进入了204年,移民安置大部分都算得上安生,但也发生了一些局部的小乱子,都被处置了。
……
204年正月,身在会稽郡治山阴县的李素,正处在过年休假之中,等着过上元佳节呢。
节日期间,他依然保持了五天听取一次工作汇报的节奏,关心一下百姓,剩下的时间则是和妾侍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结果初六这天,他刚刚听取完句章造船厂新挖船坞的进度汇报,丞相府的户曹王累,就带来了一条紧急的噩耗。
“丞相,出事了,泰山郡和济南郡、东莞郡前几天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叛乱,还有大约数千近万名两年前被打散的曹操溃军乱兵、之前被当地的山区豪强收留了。
这次朝廷强行推进清查人口、把所有山区无田贫民、隐户全部迁走,动迁工作过半之后,那些泰山和沂蒙山沟里的土豪终于坐不住了,不甘心他们控制的隐户人口被夺,直接武装叛乱了!
总共佣兵估计有小两万人!泰山郡的莱芜县、邻郡的临朐县两座县城被攻破,还杀了县令和各级官吏,洗劫了官仓!”
李素听到这个消息时,觉得简直不可置信。
这是什么年头?曹操都死了快两周年了!当年曹操在的时候这些乌合之众拧成一股绳、聚集在曹操手下,都打不过朝廷的王师。
现在就靠当初被打散后逃回老家的几千残兵、躲进泰山沂蒙山区当土豪,反而敢动手了?
自灵帝以来,这二十多年里,泰山贼和青州兵都被反复杀剿了多少次了?还敢没完没了?这就是仗着穷山恶水山沟沟里王师不便彻底清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