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看得出,菌菇酱最近确实很畅销,连卖爆了的消息都传到了清河县内。
沈舒又问:“如今咱们县里的菇肉酱是多少钱一罐?”
酒楼伙计道:“如今涨到了一百文一罐……嗨,虽然贵,但别的地方都得卖这个数呢。”
说着,他伸出个手,竖起三根手指,代表三百文。
沈舒心里着实惊骇,心说这菌菇酱的受欢迎程度竟然逼得清河县的菌菇酱价都涨了,那外面得是有多紧俏。
最终,沈舒对酒楼伙计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不要酱,酒楼伙计也不嫌他,笑眯眯的将毛巾往肩膀上一搭,走了。
不一会儿,他的下锅菜被一盘盘端了上来,有羊肉片、火腿片、有鱼丸、有油馓、有白萝卜……等,其中一道桂花蜜糍粑作为主食,玫瑰清茶作为饮品,用以中和荤菜的乏味油腻,一整桌下来差不多二两银子,倒是替食客样样考虑到了。
沈舒颇为满意的将涮菜一一下了锅,由于他点的锅底清淡,不甚咸辣,较起旁边几桌人吃得满头大汗酣畅淋漓,倒是少了几分滋味。
好在这滚烫的东西一吃下去,他的身子立马就暖和起来,那四肢百骸的热气同外面的冰天雪地形成鲜明对比,身子与心灵俱是一起满足。
临走前,沈舒还要了一小竹筒辣酒,堪才离开酒楼登上马车,闲适的回家去。
半个月后,平梁村仓库的菌子紧急告急,只剩下最后两个仓库,村民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却发现沈舒始终岿然不动。
自派人将黄豆收过来起,沈舒就整日整日不见人,也不知道人跑到了哪里去,村民们想找他拿个主意,结果因是临近元旦,又加上雨雪天气,村学堂的孩子们都放了假,他连村学堂的课都没上。
事实上,沈舒一直在家里,只是大门紧闭,足不出户,连卧室对外的窗子都不曾打开过。
他在苦心研究黄豆酱的做法,为了提高黄豆酱的风味,沈舒先是做了一大罐甜面酱,他将甜面酱倒进黄豆、辣椒、鸡胸肉……等熬制的酱料半成品里,小火慢慢熬,等到收尾再倒进一些白酒,黄豆酱就算成型了。
只是,这法子是他穿来前从别的博主那里看到的,并没有亲身实践过,掌握不好火候和白酒的用量,他只能试上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争取让它变得跟想象中的超市里的拌饭黄豆酱味道差不多。
还有一种黄豆酱,是从前跟爷爷一起在乡下住时,爷爷爱做的传统黄豆酱,要经过一两个月的漫长自然发酵,那样的黄豆酱自己等不起,只能做这种简单的下饭酱。
等解决此次燃眉之急,他一定要把自然发酵的黄豆酱推广出去,无论烧菜还是拌面,都绝着呢。
终于,在他经历无数次失败后,他做出了一罐合心意的黄豆酱来,用筷子撬了一点给沈小萁尝,沈小萁也是圆眼一亮。
他那白白嫩嫩的包子脸上堆满了馋意,流连不舍的舔唇角,说:“好吃。”
沈舒自己也撬了一点尝过,又掀开灶上小锅的锅盖,里面蒸了几个馒头,拿筷子戳了一只馒头出来,蘸了蘸酱咬下,也是好吃极了。
于是,他戳了一只馒头给了沈小萁,让他蘸酱吃个尽兴,才道:“小萁,你帮夫子去把邻里的几个叔叔伯伯喊过来。”
沈小萁乖巧同意,颠颠跑去,眨眼将张铁牛以及邻里十几个人都喊到了家里,张铁牛进门便是一脸疑惑,问:“小舒,你叫我……不对,是叫我们干什么?”
沈舒含笑看着陆陆续续的来人,拿出家里全部的碗筷,一一分过,并把那做好的黄豆酱拿了出来。
“大伙尝尝。”
他说。
众人的视线立刻落在了装着黄豆酱的罐子上。
这是何等熟悉的场景,他们其中不乏有亲眼目睹沈舒初次做出菌菇酱跟沈谷堆对峙的人,那会儿他也是将这么一个黑不溜丢的罐子放在桌面,掷地有声说“世上有无毒的菌子”,一晃眼他竟然又做出了新酱?!
很快,众人想起前段时间沈舒说要改卖黄豆酱,难道里面装的是他做的黄豆酱?
走近一看,果然如此,黄澄澄的豆子被浸没在红油里,香味虽不如菌菇酱的冲击大,但依然清晰可闻其中的豆香。
这……
村民们不愿意吃,而是略微犹疑地说:“村长,不是我们不看好你这黄豆酱,这酱就算做得再好吃,过段时间大家悟出点名堂了,恐怕不会买咱们的酱。”
卖黄豆酱纯粹是不赚钱还白费力气,这黄豆酱定价能定到三百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