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叶惊澜预料的那样,昭阳院里吵闹了一早。
到中午时分,梁氏便按着瑞王的意思,操办起了萧洵的拜师礼。
依着礼法,萧洵求学启蒙,先生算得上半个师父。
须得沐浴更衣,送上拜师帖,递拜师礼。
再由师父回帖回礼,弟子再行三跪九叩大礼。
这才便算是入了师门。
一日为师,便是师父打骂管教,父母也不得过于干涉。
与梁氏想的不同,拜师这件事,要紧的并非是拜师所送的礼品,而是那拜师帖子。
教书的先生们不屑金银珠宝,也瞧不起以财力压人的做派。
他们最看重的,是学生们能否成才。
若是能教出几位成大器的,也便得了桃李天下的美名。
于先生们而言,便算是圆满了。
拜师帖,看着是不起眼的东西,只不过一张纸罢了。
实则,却显示着学生家中的底蕴。
比如叶惊澜的大哥和二哥,他们的拜师帖,便是有当年曾教导过当今皇上的老太师亲笔所书。
这等拜师帖,几乎也就仅次于天子所书的太子拜师帖了。
因而先生自然是要十分器重的。
有老太师肯赏脸照看,叶家两位哥哥,即便天资平庸,今后也多有机缘,先生自然是看重的。
而今轮到瑞王府,他们却没有那个脸面。
更不可能请到老太师这等——在朝堂和文坛都有地位的人,来写这拜师帖。
思来想去,还得是靠叶惊澜。
毕竟也是姻亲,若是能由叶太尉亲笔书写拜师帖,也算不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