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恕罪,微臣奴婢无能。”此二人齐齐跪下请罪,然后说明了原因,原来郑芝龙想着有汪直先被招安骗上岸却又被朝廷处死的经历,所以他对朝廷的邀请颇有担忧,因而不敢自己前来,只是派了他的族弟郑芝凤前来京城,骆养性和曹化淳唯恐陛下不快,故而拖延着没敢回答。
“此事倒也怪不得你们,那就让郑芝凤也入宫侯见吧,等朕见过孙元化等人之后再召见他。”郑芝龙的想法倒也情有可原,而且如今大明并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暂且还奈何不了郑芝龙,所以李悠就算略有不快也没办法。
不一会儿的功夫,孙元化、王徵、宋应星和汤若望等人就到了宫中,被引到书房之中拜见。
第869章 爬科技树
“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四人齐齐叩首见礼,见礼的过程中却是满心的疑惑,两名进士、一名举人、一名泰西的传教士,这种搭配也实在是太过诡异了,陛下召见他们究竟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这些人忐忑不安的想着。
孙元化和王徵在火器研究上颇有造诣,再联想到陛下御驾亲征时也是依靠火器方才击败了皇太极,于是对召见他二人的目的已经有了大致的猜测,不管是出于对技术的好奇还是建立功勋的渴望,他二人对这件事都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
而宋应星屡屡遭受科举的打击,现在却又被东厂的人千里迢迢带到皇宫之中,于是久已沉寂的功名之心再次变得热切起来,暗暗猜测着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入了陛下的法眼?又会给自己安排什么样的重任呢?无论是什么,自己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啊。
汤若望则是这些人之中最为热切的一位,他不远万里从泰西来到大明,就是为了传播上帝的荣光,而辛苦多年却见效甚微,如今有机会拜见大明帝国的皇帝,只要能说服他皈依天主,那么上帝的荣光不就可以立刻照耀整个东方世界了么?但是因为多年养成的坚韧,汤若望很好的掩饰住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贸然开口说传教的事,而是打定主意一定要尽自己和所有来到大明的传教士的力量,先获取这位皇帝陛下的好感和信任才行。
“诸位平身,赐座。”李悠看到这些人也是大为高兴,这些才是他需要的人才啊,连忙让太监办过几个凳子给他们四人坐下。
“诸位可知朕请你们来究竟有何要事?”等他们谢恩小心翼翼的坐下之后,李悠开口问道,他一边询问一边暗暗地回忆着这些人的资料。
“敢问陛下,可是想让微臣和良甫(王徵的字)主持火器一事?”孙元化倒也不拘束,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久闻陛下在遵化以火器轻松击败皇太极的十万大军,微臣和良甫早已是心向往之,早先大军刚刚回京的时候微臣和良甫还想去军营之中见识一番,可惜却被守门的士兵毫不客气的赶走了。”
这些士兵的举动也让孙元化和王徵感到大大的不可思议,以如今大明文贵武贱的局面,这天下那还有自己进不去的军营?当初他在宁远的时候,关宁军的种种军械对他来说可不是秘密,但是转念一想要是这支军队和关宁军一样的话,陛下又怎么会在遵化轻易获胜呢?
“正是如此,你二人这下就不用担心没机会见识这些新型火器了。”对于他二人擅闯京营的事情李悠不予置评,若是批评他二人难免让他们觉得丢了面子,批评京营那是更不可能,此种行为翻到应该嘉奖才是,“朕打算在京城附近设立一处军械局,专门负责新型火器的研究、制造,不知孙先生和王先生可愿屈才?”
这些火器的制造图纸、工艺秘诀其实李悠手上都有,宋军之中也有专精于此的人才,但是他们都是迟早要离开的人,所以这些事情还是得大明本土的臣子为主,希望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能够尽快掌握这些只是。
“微臣遵旨,还请陛下放心,我二人定会将此事办好。”即可满足自己的兴趣,还能为朝廷建立功勋实现抱负,这样的机会可是不多见的,孙元化和王徵略微交换了个眼神,就欣然领旨谢恩。
“嗯,我已经让曹化淳在城外给你们找好了地方,等你们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之后就让曹化淳带你们去上任吧,朕也会安排得力的人手襄助与你二人。”京城附近拥有煤炭等矿藏,暂且可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之所以让曹化淳带他们去,是因为此事肯定是要保密的,而这所基地的保密工作则是由曹化淳亲自负责。
这个时代的大明文人保密意识极其淡泊,所以李悠绝不会在他们没有进入基地之前就将图纸等资料发放给他们。
送走了孙元化和王徵,李悠又将目光落在了宋应星身上,“朕早就听说宋先生在农事和百工上面颇有研究,所以这次又一件比研究火器更加重要的事情要交给宋先生去办。”宋应星日后所著的《天工开物》乃是一本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见识,宋应星是写不出这本书的。
“我大明自从开国以来状元倒是录取了不少,不过能留名后世的却并无几人,只要宋先生能办好这件事情,朕认为宋先生在史书上的名字将盖过我大明乃至此前千年所有的状元。”李悠知道宋应星一直将自己没有考中进士而当做最大的遗憾,所以才拿出这样的话来激励他,这番话显然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宋应星听完之后面色潮红激动之极。
李悠一招手,曹化淳连忙将一个托盘捧到宋应星面前,托盘上放着一颗红薯、一颗土豆,“此二物刚刚进入我大明不久,种植的农户不多,也不得其法,无法发挥着两物的最大作用,若是种植得当,此二物每亩产量当不下千斤,若能广泛种植,则我大明的百姓就可以再无饥饿之忧,宋先生可愿意负责此事?”
土豆与番薯种植的资料李悠也略微有一些,依靠这些资料再加上宋应星的天分,相信番薯大帝的名号绝不会再次落到康麻子的头上。
“学生领旨谢恩,学生定会办好此事。”宋应星对农事知之甚详,当然了解这项任务的价值,立刻应了下来,李悠同样在京郊给他拨了一座庄子,让他专心负责此事。
孙元化、王徵和宋应星先后接受任务告辞离去,最后终于轮到汤若望了,李悠喝了一口茶稍微润润嗓子,然后看着汤若望说道,“汤先生,你可知道朕大老远的把你从陕西请来究竟有什么事情?”
第870章 插手海贸
“在下以为,陛下是想让在下传授泰西的科学技术。”方才孙元化和王徵领取的任务是研究火器,而宋应星则负责研究农作物,再联想到自己来到大明之后也都一直是依靠泰西的科学技术和士大夫们建立联系,所以汤若望如此猜测道。
“汤先生所言极是,我华夏自古以来都讲究兼容并包。”闭关锁国认为自己无物不有那是满清才开始的事情,从唐宋再到大明,华夏的精英们对外国传来的学识都是极其感兴趣的,昔日王玄策在平定天竺之后就带回来了制糖技术,黄道婆也从黎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纺织技术,这些技术也在中原发扬光大,而眼下大名的科学技术已经开始渐渐落后于西方,所以李悠也不介意向这些传教士们进行学习,“昔年徐光启徐学士就曾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了西方的经典著作《几何原本》,所以我希望汤先生能够继承利玛窦先生的事业,组织起大明境内的传教士,将西方的科学著作都翻译过来。”
李悠掌握的科学知识在某些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的限制,但要让他重现编写各种教材,这恐怕有点不现实,所以他将希望寄托到了这些泰西的传教士身上,当然这件事也不可能全部交给他们去做,“朕会让徐光启先生主持此事,汤先生你率领大明境内的传教士协助徐先生开展这项工作,不知汤先生可否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