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东亮笑着点头:“那国会议员的态度呢?”
顾维钧笑了笑:“您是国民党的代理理事长,国民党自然以您的马首是瞻,八百罗汉里面,国民党就占了四百六十人,别人说什么都白搭。不过议员们也认为,现在重新制定宪法过于仓促,他们提出了个折中的意见。”
“哦,说来听听。”
“议员们说,暂时执行袁世凯制定的那部宪法,您代行总统职权,为期一年,一年之内开国会,修订新宪法。”
柴东亮眼睛一亮:“哦,这倒可行!不过一年怎么够?起码三年!”
按照袁世凯制定的宪法,大总统的权力几乎等同于**国家的皇帝,远远超过美国这样总统制国家的总统权力,甚至超过了日本、德国等实君立宪国的君主。
柴东亮要的就是这个,再过两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要爆发了,这是中国崛起难得的机会,如果不趁着一战大发战争财,同时趁机拿下华人聚集的东南亚作为中国的后院,那真是对不起穿越这一回。
袁世凯的宪法里,大总统是有宣战权的,不需国会同意!
这正是柴东亮需要的!如果按照《临时约法》或者《天坛宪草》,宣战需要经过国会同意,那麻烦就大了,万一国会不同意呢?难道自己也学孙文或者袁世凯,派军警或者兵痞威bī国会?
以柴东亮的估计,国会不同意的可能xìng非常之大,首先中国人很难理解,万里之外的一场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第二,国人虽然痛恨洋人,但是骨子里更怕洋人,尤其是文化人中间,畏洋人如虎的思想极为严重。
如果是那样,柴东亮多年的谋划岂不是打了水漂?
不能再等了,时机已经成熟!
“少川兄,这次袁世凯派了谁来安庆?”
“欢迎团一共十六人,团长是梁卓如先生的弟子蔡松坡!”
柴东亮眼睛放光:“哦,蔡锷来了?老袁倒是会选人!”
???分割线???
最近一直断更,汤圆万分抱歉。
最近家里面临拆迁,汤圆心急如焚,真的无法沉下心码字,前一段时间宽度电缆断了,也是因为附近拆迁施工nòng断的。
好好的房子,建成不过十多年,非要拆了!拆迁不仅仅是搬个家这么简单,多年的老邻居从此分开了,孩子上学也成了问题。
想通了,不管了,拆就拆吧,反正咱们这个国家的英文名字就叫拆哪。
从今天开始,正常更新,一天两章,多了也不敢保证了。
'。。'
。。
第三百一十二章 蔡锷的选择
第三百一十二章蔡锷的选择
蔡锷对这次来安庆,抱有非常大的兴趣,困扰他多年的咽喉细菌感染,被柴东亮送去的氨苯磺胺治好了,这令他对柴东亮的好感增加了许多。他一直听说江淮地区被柴东亮治理的相当繁荣,对柴东亮的兴趣更加大了许多。
初到安庆第一印象就是街道非常干净,行人秩序井然,哪怕是小孩子都知道,路口的红绿灯不可以第二个印象就是安庆的小孩长的黑,尤其是中学生,不论男nv都被太阳晒的黑漆麻乌,但是感觉都很结实,和其他地区白皙文弱的学生截然不同。第三个感觉就是安庆的枪真多,尚武的气氛极为浓郁,刚从小孤山码头下船,就看见三三两两的工人、学生背着洋枪在街上行走,蔡锷一时好奇,派人去询问,行人告诉他,这是到shè击俱乐部去练习打枪。街上最流行的装束是仿制的mí彩服,年轻人如果没一套高仿真的mí彩训练服,似乎都没脸见人。偶尔街上走过一两个真正的江淮军的士兵,都会引来过往行人yàn羡的眼光,尤其是大姑娘小媳妇**辣的眼神,令这些神气十足的士兵下意识的将腰板挺的更加笔直。
蔡锷对江淮地区的政治气氛之宽松,有了深刻的认识。安徽这个地方,年轻人几乎人人会打枪,个个会骑马,怪不得江淮军的战斗力如此惊人呢,真要是需要打大仗,整个安庆城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是合格的军人。蔡锷略加思索,不禁倒吸口凉气,柴东亮如果真心要灭了北洋,恐怕也就是三天两晌午的事情,江淮军控制的区域,全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如果各地都像安庆这样,百万大军唾手可得。真到了生死存亡需要玩命的时候,凭借江淮军控制区域内的两亿人口,柴东亮几乎拥有了无限量征调兵源的能力。
而且老百姓几乎家家有枪,贪官污吏想要作恶,恐怕先要掂量掂量把老百姓bī急了的后果。但是当他接触到了当地官员之后,这种想法又发生了变化。江淮官员之富,超过了他的想象,土地置换工业股票,首批受益的就是官员和地主,随着芜湖、九江等几个工业园和上海光华集团的飞速发展,股票的价值翻了几十个跟头,官员们凭借股息收益就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且还不需要绞尽脑汁的贪污。大笔的股息收入。况且,各地区县訾议局对官员盯的极紧,再加上神出鬼没的廉政公署,以及官员和公务员严格区分的公务员福利制度,官员想上下联手贪污,恐怕不是件容易办到的事情。
当官绝对不是安庆读书人的第一选择,江淮地区的jīng英人物纷纷放弃官职,投入了商海,在江淮地区,企业家受到大众普遍的崇敬,社会地位远远高于官员。做买卖赚钱,在安徽是件很荣耀的事情,贪污发财,不但被抓要受到法律的严惩,而且也普遍被鄙夷。
令他大开眼界的事情不止一件,当柴东亮陪着他参观安庆的市容之时,一辆黄sè的校车鸣着喇叭大摇大摆的开过来,满街的车辆,包括柴东亮的座劳斯莱斯驾银sè幽灵都要给校车让道。蔡锷怀疑这是有意安排的一幕,于是他决定微服私访,一身便装上街。当他坐上有轨电车之后,恰好一个别着安庆八中红sè校徽的老师也上车,车内的人纷纷给这位教师让座,互不相识的乘客,对一个老师表现出了极度的崇敬。
尊师重道,这是中国传统的美德,在安庆被发挥到了极致,学校成了风能进雨能进,皇帝老子不能进的圣地,教师则成为最受人敬仰的一批人英人物都愿意在学校担任教师。就连蔡锷的老师梁启超都是大学的教授,安庆政治管理学院的名誉校长古德诺,九江陆军大学的校长马汉,这些名震中外的人物,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学识传授给的中国学生。尤其是外籍教员,更是对中国年轻人的谦逊和礼貌喜爱有加,中国学生有着不输于白人的聪明,同时又多了一份洋人学生欠缺的勤奋刻苦。比起牛bī哄哄,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尊师重道的洋鬼子学生,外籍教员当然更喜欢这种好学谦逊的中国学生。
蔡锷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