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之变中,可以说他提着刀子,砍下了不少文臣的脑袋。
但从军至今,除了那一次之外,和文臣集团明争暗斗的事情,他却少有参与,到是和折氏,兵部尚书李承乾,枢密使汪道存这样的武臣有着不少间隙。
但现在,时移世易,当他面对面站在文臣之前的时候,才发觉,武臣们天然的短板,根本无法补足。
就像这一次,文臣们的反击并不算犀利,但却让你有无法措手的感觉。
朝廷处置一个李吉,甚或是其他几个参知政事,御史什么的也许都很简单,但枢密院和兵部这次有志一同,跟户部尚书李吉等人作对又算哪门子事情?
若李吉等人纷纷遭了贬斥,那枢密院和兵部的几位大人又该如何自处?
文臣们在政治斗争当中的手段,是武臣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几乎是反手之间,就将武臣们逼到了角落。
在此事未定之前,即便是赵石,都不好入宫跟皇帝陛下奏事了,不然的话,只要被文臣们抓住了把柄,顿时便会引起朝廷动荡,这次的错可就不在人家文臣的身上了。
这次,御史们参劾李吉的奏章开始渐渐多了起来,但枢密院和兵部的几位大人,脸色却越来越难看,显然,这味道极其的不对劲。
这一日上衙,枢密使李承乾找到了赵石,密谈良久,三人当中,也只这位在朝为官日久,煞是决断,知道该是妥协的时候了,这样的事情,看来这位之前也没少做了,兵部尚书当了那么多年,可不只是靠着皇帝宠信便能成的。
第二日,赵石只能无奈的去到中书,以河南战事一些收尾上的事情为由,跟同门下平章事李圃谈了一次。
至于为什么是赵石前来,而非是其他什么,甚或是枢密使李承乾自己,这里面的规矩和意味,赵石也渐渐深深的体会到了。
三位当中,加上兵部尚书成峦,可不就是他最合适嘛,既能让李圃好好坐下来平心静气的谈一谈,又能在不落下风之余,没那么重的针锋相对的味道。
当然,如果赵石现在是枢密使,来的就只能是旁人了。
(一口气看完别人的文章,深深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阿草还需要更加努力啊……)(未完待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明远
大秦成武六年十月末尾,大秦文武终于达成了妥协。
户部尚书李吉,贬西凉。
大秦人烟稀少的地界并不少,但除了蜀中南蛮烟瘴之地外,恐怕就要数西凉了,那里靠近吐蕃低地,再往前,大多都是戈壁沙漠,风沙漫天,可谓是荒凉无比。
显然,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对这位堂弟彻底的失望了,借势便将堂弟贬去了西凉地界在,照其年岁,很可能就会殁于西凉任上,这辈子是别再回长安繁华之地了。
除了李吉之外,一位参知政事告老还乡,几位御史被贬出京。
而兵部右侍郎的位置上也终于有了人选,这个人叫萧义。
萧姓在北方并不常见,北人一旦有姓萧者,多属契丹族类。
而萧义祖上,正是出身契丹辽国的后族,辽国伐秦,朝中风波动荡,后族在辽国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再一次失败,遭到了严酷的清洗。
当时萧义祖上正在军中领兵,与秦人在潼关之下激战不休,闻听国内剧变,干脆就阵前降了大秦,并率心腹偷袭大军辎重得手,使辽军大溃,这是契丹人最后一次伐秦。
将近一百多年过去,他们这一族在秦地也生了根,和李金花,折氏等族很像,都有着外族的血统,却已经完全融入了大秦。
萧义自然是出身大秦将门无疑,少年时也曾从身军旅,守过边塞。
不过此人少小聪慧,后来在阵前受了伤。回到家中。便弃武从文。走了科举取士的路子。
其人曾入国子监进学,拜翰林学士张靖为师,终是在正德二十七年取了进士。
此人经历十分精彩,去过地方为官,也任职过京官,然后又去地方历练,如此轮转数载,这不能怪他对将来没有规划。只因大秦疆域越来越广,缺少人才所致。
后来回京,在东宫为赞议从事,而长安之变前,因太子行事荒唐,他也受了极大的牵连,便贬去了外间,干起了转运使,或者说的押粮官儿的活计,奔波来去。着实没少吃了苦头……
待得长安之变结束,这位终于苦尽甘来。作为东宫旧人,霉运尽去,成武二年奉诏回京,升任詹事府少詹事。
而储君之位一旦立下,詹事府这里又能在东宫身边走动了。
不过到了成武六年,因文武之争,这位刚逍遥了几年的萧大人便离开了詹事府,转任兵部侍郎。
在赵石眼中,这实在是一位救火队员般的角色,任职兵部右侍郎,也无话可说。
而其人,不但是皇帝近臣,而且,这人的老师张靖,却是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的门生,萧义本人和长安李氏也极为亲近,显然,这是对长安李氏的一种补偿。
讽刺的是,户部尚书李吉一直想干的事情,却是在他失去家族支持,并被赶去西凉之后,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