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人有着自己的志向和对未来的清晰规划。
金榜题名之后,周枋并没有被动的等待任职文书下到自己手中,也许。在旁人眼中,一任外任知县会是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职位。但周枋无心于此。
孤身在京中奔走,在旧日同窗老师的帮助之下,周枋终于如愿以偿的进了刑部任职,从一个小小的刑部签押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始了官场生涯。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喜欢在诸多案子当中寻找快乐的文人的故事。
周枋做过京官,任过外职,但无一例外,都跟刑名之事有着关联。
到了景兴年间,轰轰烈烈的景兴鼎革开始了,已然任职利州采访副使,专掌梳理利州弊案,并忙着帮助利州驻军搜拿叛匪,滚滚而下的人头已经让周枋越来越麻木的时候。
一纸文书,终于将这位越来越让利州上下畏惧的周大人弄回了京师,开始与众多同僚一道开始修订大秦刑律。
这是景兴鼎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秦律也在这一过程当中,渐渐变得越发完善,更多的地方开始有别于唐律,无疑,这也是一件功在社稷的大事。
能享此盛举的周枋,也渐渐在血腥味儿中缓过了神儿,满怀激动的满头于文牍之间,为大秦刑律的完善耗费了无数心血。
而在朝堂之上,周枋也义无反顾的站在了鼎革一派中,渐渐为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所看重,仕途上也越发顺遂了起来。
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文学殿大学士,入中书参知政事,一路行来,渐已成为大秦最具权势的十几二十人之一。
不过,到了景兴末年,风波迭起,周枋终于在仕途上遇到了最大一次挫折,因欲谋大理寺卿正一职,与长安王氏有了些交往。
这在景兴末年的储位之争当中,给了周枋迎头一棒。
成武皇帝登基,长安王氏轰然倒地,人头滚滚而下,牵连无数,周枋也难逃追究。
好在,周枋与王氏交往并不深,也并无私相授受之举,而且,周枋与当今皇帝陛下还有着师生之谊,又有着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的关照,才勉强算是逃过了一劫。
但那一次风波太大太急,周枋侥幸逃脱,却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其他职务被一一剥夺,只剩下了一个参知政事的职衔,在中书当中,没有多少说话的余地了。
直到成武六年,周枋才算迎来转机,出掌长安府衙。
这对于沉寂数载,并为今上所疑忌的周枋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而他的年纪,其实也决定了,他还有很长一段路可以走下去。
已经宦海沉浮多年的他,并非没有野心,所以,出掌长安府这样的机会,也就显得越发难得了。
但就在这样一个时候,大秦朝中再起波澜。
就周枋个人而言,有过一次深刻的教训的他,越发不愿在这样的滔天风波当中,去摆弄风雨了。
周枋其实看的很清楚,这虽不是什么夺嫡之争,但其中凶险之处,却又有过之。
文武之间火花四射的交锋,实在让他这样出身,又常年跟刑名打交道的人,感觉不到参与其中的话,有什么利益可言。
实际上,他这里已经打定主意,冷眼旁观便是,无论胜败,于他周枋而言,又有什么呢?
但世事难料,尤其是这样的滔天风雨,又有谁能单靠自己的意志来决定之后的行止呢,多数参与其中的人,也不过是身不由己罢了。
像周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昨日长安府那里发生的种种,直到昨日晚间,才算传入他的耳朵,即便是周枋已经见多了风风雨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脑子里也是轰的一下,懵了。
晋国公,冠军大将军赵石……这个名字一下便如大山一样压在了他的心头……
(阿草回来了,整理一下工作,顺便清理一下思路,写了两千字,感觉有些生疏,不过呢,过个一两天应该能够开始恢复更新节奏了,感谢大家的支持和等待。)(未完待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周枋(二)
白日里发生的事情,直到晚间,作为主官的周枋才将将得知。
这中间的延迟,缘由很多。
一个是由长安令尹衙门而来的长安府衙刚刚成立,加之京军整编,雄武军撤了番号,成为长安府治下衙役,里面涉及极多,可以说,长安府上下如今是一片混乱,周枋这位长安府第一任主官要想完全掌控长安府权柄,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于是出现了现在的情形。
二来,朝堂动荡,立身于中书的周枋也无法独善其身,注意力也无法专注的放在长安府这里。
再有,有心人故意隐瞒不报,一直拖延到事情做下,才报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