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和谐万岁前一句是什么 > 第16部分(第1页)

第16部分(第1页)

恐惧创造了神。我想,这个传说,一定是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一场大的地震、洪水、瘟疫灾难,感到天塌了、地陷了,在极端的恐惧之中,创造出一个慈爱的、宽厚的、万能的神灵母亲,以得到一个心灵的慰藉、抚平身心的创伤、鼓励生存的勇气。

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始祖女娲母亲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典范;现实中,亲爱的祖国母亲正倾尽全力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历史和现实都在反复地向我们中华儿女昭示着一个真理:

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偶尔也会有突如其来的“塌天”现象出现,也许是地震、海啸,也许是洪水、风雪,也许是疫情,也许是战争、人祸。

灾难是可怕的,灾难是无情的,它可以瞬间改变人间的生活、威胁人们的生存,甚至将人击倒、吞噬。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决不能摆出一副“大人沙文主义”的姿态。要知道,不管你的身躯多么伟岸,在灾难面前都是无比渺小的;不管你的生命力多么旺盛,在灾难面前都是无比脆弱的。我们必须敬畏大自然,尊天护地,与天地和谐共生,减少、避免天灾的发生,遏制、反对人祸的出现。

万一不幸与灾难不期而遇,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祖国母亲一道,同力补天,相信吧,明天,太阳照样从东方升起。

灾难,永远是一把双刃之剑。还说这次“”汶川大地震吧,它让我们的民族流了那么多的血、那么多的泪、那么多的汗,几天来的惨痛不堪回首。

然而,它又向全世界展示出炎黄儿女人性之中的真善美,展示出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请看,在神州大地之上,人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贵贱,地不分东西南北、城市乡村,心连着心、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共赴国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的道德境界、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的人本主义,还用得着外人去指手画脚吗?

世界上所有善良的人们都不必怀疑: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没有什么灾难能够摧垮我们,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止我们,没有什么叫嚣能够吓倒我们。我们,正向着太阳、向着光明,勇敢前行、夺取胜利!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伟哉忠诚(1)

把心放正才是“忠”,说话算数才是“诚”。我们中华儿女都是用忠诚铸造而成的,即使碎了,即使破了,留下的每一片、每一片,依然是“忠诚”!

中华民族在5000年历史长河的演变中,积累、锤炼、弘扬着光彩夺目的道德品行,诸如重道尊德、崇仁尚礼、正直守节、胸怀远大、重义轻利、忧国爱民、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廉洁奉公、团结互助、尊长爱幼、嫉恶向善、求真爱美、坚毅果敢、尊师敬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修身自省、谨言慎行、戒骄戒躁、持重自强、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刚柔并济、奋发有为等等。

而今,我们吸纳了民族传统优秀品德的精粹,融进当今时代的精神,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为着力点,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之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个字。

传统的优秀道德也好,当今的道德规范也好,无不闪烁着耀眼的“忠诚”的灵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种种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献出自己的忠诚: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对岗位的忠诚,对亲人的忠诚,对自己生命的忠诚。

忠则验,诚则灵!

关于岳飞的故事,特别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之上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

他精忠报国的高贵品质,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他善于打击敌人的智慧,世世代代地激励着炎黄子孙,培养着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当岳飞怀才不遇的时候,他的母亲怕他一时失志,作出不忠之事来,便在神圣的家庙前面焚香点烛,拜过天地祖宗,对儿子说:“但愿你做个忠臣,我做娘的死后,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会说我,教子成名,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也就含笑于九泉了。”说罢,流着泪、咬着牙,在独生儿子的脊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

在民族危亡、社稷难保的时日里,岳飞就是背负着“精忠报国”四个字,带着慈母的拳拳之心,驰骋疆场,为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为南宋王朝的生存发展,为保障同胞的和平劳动,与女真贵族的野蛮蹂躏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建立了万世称颂的丰功伟绩。

此后800年间,我们民族外患频仍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不仅尊崇着这位爱国英雄,而且也始终纪念和尊崇着这位伟大的母亲。人们从这位封建时代的普通中国妇女身上得到启示:母亲与祖国密不可分,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爱母亲更应当爱自己的祖国!

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自古忠孝难能两全。”若以微观看,为了国家、忠于大家而难以在父母膝下尽孝,这话是不错的;若以宏观来看,忠孝则是一个整体,决不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

岳母刺字的故事启示我们:忠孝可以两全。岳飞就是由“孝”而“忠”的,一旦达到“忠”的境界,人类本能的“孝”就升华为一种“至孝”、一种“大孝”了。

将中国历史从宋朝往后翻阅,翻过元朝,便是明朝。

国乱出忠臣。明朝末年,大将军袁崇焕忠心耿耿地效忠于自己的王朝。他英勇善战,屡败后金大军,坚守宁远城池,重创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率领的后金之兵,甚至在敌军三路从古北口越过长城,进围北京至德胜门下之时,由于袁崇焕星夜驰援,使朝廷转危为安,力扶大厦之将倾。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伟哉忠诚(2)

清军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使用了反间之计,而昏聩的崇祯皇帝竟然听信了谗言,于1630年在北京的菜市口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弃尸于市。

更为可悲的是,老百姓不明真相,误将一代忠臣袁崇焕视为“通敌谋反”的丑类,在行刑之时,沿途手持利器的民众,竟将袁崇焕割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

只有跟随他多年的佘谋士深知他的忠贞、赞佩他的高洁。在凄风苦雨之中,冒着满门抄斩的滔天大罪,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潜身法场,含泪忍痛割下英雄的头颅,将之抱回家中,埋进自己的后院,立下遗嘱:“吾死后,葬于大将军身旁,子孙永不做官,不回南方老家,世代为袁将军守墓。”

距今三百余年,佘氏的十七代子孙,虽是世世单传,但却一直遵从先祖遗训,默默无闻地看守着坟墓。现在,已年逾花甲的佘幼芝老人一家三口,仍在这里过着清贫的日子,日复一日地为松柏剪枝,为花草浇水,为忠烈的墓冢清扫。

袁大将军的精忠和气节在中华大地上世代传承,他当年的战敌努尔哈赤的后嗣、大清乾隆皇帝在得知真相后,有感于袁崇焕的忠诚,曾下诏:“赐谥荫嗣,彰阐忠魂”;民国初年,在康有为的倡导下,京城商贾慷慨解囊建成了袁崇焕祠;新中国建立之初,北京市政府进行内城改造,拟将城内坟墓全部外迁,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得知此事,亲自批示,袁墓“若无大碍,应予保存”。

在繁华的北京市区,人们见惯了林立的高楼,古朴的四合院,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崇文门东花市斜街52号,却仍然并排而栖着一大一小两座水泥墓冢,周围环绕着青松翠柏。

无论北京如何在向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无论旧房改造如何进行,上至共和国的主席,下至布衣百姓,都不会允许任何人再去触动长眠于此的忠臣袁崇焕、义士佘谋士。

这处独特的“城中之墓”,在生动地向我们讲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和“义”。由“忠”而引发了“义”,忠义的结合,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延绵不绝于千秋万代!

忠诚的品格不仅为中华儿女世代敬仰,也为天下所有正直的人所青睐。有一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畅销书《致加西亚的信》,给了我巨大的震撼,也引发了我深沉的思考。

100多年前的1899年,美国与西班牙交战期间,美国总统麦金莱将一封信交给安德鲁·罗文中尉,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年轻人,我选派你去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把信送给加西亚将军。他可能在古巴东部的一个地方等你。你必须把情报如期安全地送达,这事关美利坚合众国的利益。”

罗文肩负祖国的重托,牢记总统的叮嘱,在三个星期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想尽了种种办法,不辱使命,胜利完成任务,被授予“杰出军人勋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