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捕捞的技术在这个时代,还不是彻底的成熟。相比后世2004年的远洋捕捞巅峰的8385万吨来说,还微不足道,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庞大了。
毕竟远洋捕捞有诸多限制。
首先是渔船上的成本投入更大,远洋捕捞的渔船起码得有个1000吨的排水量,才能经得起一定的风浪。
所以需要资金密集才能将远洋捕捞发展起来。这个时代各国的近海渔业资源都还比较丰富,所以远洋捕捞的动力不大。
中华民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就在大力发展近海捕捞,以补充粮食消耗。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则是集中资金,开始进军远洋捕捞行业,拖网船的吨位普遍超过了5000吨。
实际上中华民国这个时候的造船能力远比数据显示的更恐怖,中华民国每年有大量的造船能力是拿去制造渔船的。而渔船是不计入商船制造吨位的,一般被人忽略。但是中华民国的渔船制造却不同其他国家,中华民国的远洋渔船制造因为集中了密集资金,每年的渔船制造吨位已经非常庞大,何况造出来的远洋渔船普遍都是5000吨级的。
再则远洋捕捞远离海岸线,定位、鱼群探测方面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卫星,声呐探测方面的技术是有了,但是还未投入民用,属于中华民国的秘密军用技术。
另外远洋捕捞需要的人员也比较多,一艘拖网船,普遍要配备个120人。围网船每艘则需要30人左右,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华民国的人工成本方面的优势以前是比较大的,不过随着工资的不断的上涨,成本已经占到了20%,而且人工成本还在持续上升。
当然,人工成本并不是问题。中华民国的渔船工人,可以去捕捞经济价值比较高的远洋渔产,而那些价值比较低的,可以交给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工人去做,那些经济殖民地的人工成本超级低,人工方面的运营成本甚至只有5%。
不过远洋捕捞为中华民国提供了大量就业,并不是都分包给那些经济殖民地,只是将价值比较低的渔产交给经济殖民地去捕捞。例如智利渔场公海地区的竹荚鱼,主要就是捕捞来做鱼粉,也卖给经济殖民地的人吃。这种鱼后世是卖给非洲人吃的。
至于导航方面,只能用这个时代的手段,卫星导航是不用想了。鱼群探测,主要就是下网。实际上一样可以捕捞。
如今中华民国的渔产捕捞,已经非常可观了。
湖泊、江河的年捕捞量为400万吨,属于非常克制的捕捞,每年休渔期一般都是半年,有些地方只允许捕捞三个月。更多的淡水鱼则是靠养殖获取。尽管400万吨看上去不少,实际上此时的中华民国版图已经非常大了,比后世的中国大上一倍,尽管淡水鱼不如南方多,但是新开拓出来的外东北却是有大量的渔产,还有巴尔克什湖、里海这些地方。所以这个捕捞量非常克制。
而近海捕捞量则是700万吨,和制定的上限指标800万吨已经很接近了。之所以定位800万吨的最高上限,主要是后世中国近海捕捞承受能力就是800万吨,而这个时候越南、北朝鲜的近海都算是中华民国的近海,而暹罗湾、印尼近海也成为中华民国的近海捕捞范围,800万吨的捕捞指标还是比较保守的,但是这样能让中华民国的近海捕捞持续发展,加上中华民国的污染型产业大量转移到经济殖民地,海洋污染情况比较轻微。
由于库页岛争夺战的胜利,在东北海近海区域,又增加了300万吨的捕捞指标,规定捕捞指标已经达到了1100万吨。
中华民国的渔产捕捞量在1919年达到了1700万吨的总量,比后世的中国还要多,而且不似后世的中国那样大量出口优质渔产给其他国家享有。中华民国捕捞的高级渔产基本上都是本民族消费掉了,就算是卖到欧美更有利润,也是在国内更低价卖给老百姓想用。
而且这个时候中华民国的人口只有5亿人,人均能享有的渔产就非常可观了,人均享有34公斤。
而这些渔产中,低级渔产出口到经济殖民地去了。而那些高级、中级渔产则是本国享有,那些经济殖民地捕捞的高级渔产,则是出口到了中华民国。
渔产成为了中华民国最廉价的蛋白质获取方式,普通老百姓都能大量享有,特别是沿海省份,供应量远高于平均值。
大量的鱼罐头则销往中部、西部省份,还有很多低级渔产,被制作成鱼粉出口到北方、西部作为畜牧业的精饲料。
为了消化掉如此之多的渔产,中华民国这个时候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向学校食堂、政fu机关食堂等公共食堂大量供应,军方也大量采购渔产罐头及新鲜渔产。反正是政fu出钱买的,使得渔业有足够的利润。而且学生从小就有吃渔产的习惯,日后也会选择消费渔产。
中国从未享有过如此多的渔产,所以沿海、中部省份的民众通过渔产获得了大量的蛋白质。
而西北、西域地区,则是以畜牧业供应为主,因为有大量的草场,也能获得大量蛋白质。
国民营养充足,使得这个时候中华民国的国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已经不再像满清统治时期那样的枯瘦,面容迅速的饱满了起来,身体也变得更加强壮。特别是那些年轻人变化最大,那些年轻人的身高变得更高了,也更健壮了,而女人也变得更漂亮了。
渔业让中华民国更强壮,而且是不愁渔产太多的。
渔产就算再多,总有方法消耗掉。首先是鱼粉可以消耗掉一大批低级渔产,另外还可以出口一部分给经济殖民地的那些人口进行消费。中华民国可以选择消费最干净、最好的渔产。所以渔产不怕多,特别是高级渔产。
日本人没有渔产,就没有更好的蛋白质补充方式了。作为岛国的日本,养殖业发展空间有限。连粮食都要外部进口,哪里有足够的土地来大量养殖牲畜。而美国尽管能对日本在粮食等方面提供一些帮助,但是蛋白质的获取依旧不便。
日本能大量且廉价获得的蛋白质来源就是海洋了,沈凝云死盯着日本的渔产,这对日本全国上下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幸的消息。
这个时代的日本渔产的渔业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北海道渔场作为世界第一大渔场,其捕捞量极为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