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枪是瞄准一个小头目模样的铁甲骑兵。他射完一箭,减速转弯,没有加速撤离,反而转身朝身后的平虏寨玩抹鞦射。
这个显眼包,此时距离小衙内约六十米,铅弹准确命中战马的肩胛骨。一朵血色小花灿烂开放。
突如其来的重击,让战马和铁甲骑士一起摔倒了。他后面紧跟着,一个有样学样的抹鞦射骑兵,没注意前方出状况,来不及躲避,被绊倒在地。
后面的骑兵马速降了下来,原本流水线一样的流畅进攻队形,开始变形堵塞。有些鞑子想朝小衙内方向射箭,却被平虏寨上的射手干扰,原本一边倒的密集统一射击,彻底混乱了。
两个家丁专门负责装弹和换铳,轩辕铳、鲁密铳、大西洋铳、合机铳等《神器谱》里的明星鸟铳,被小衙内轮流射击。
他专打在平虏寨前方约四五十米,减速转弯的鞑子骑兵,因为这时候马身正好侧过来,横截面最大,离自己也就五六十米,只要把握好提前量,命中率几乎百分之百。
往返骑射的五十个鞑子,被突然袭击打懵了,一下子不知所措。减速停下来就要吃枪子;按原路走,又被受伤战马和摔倒的同伴阻碍;加大转弯半径,就有可能连人带马摔在黄土包里;还要注意与其他战友马匹的间距,避免拥堵碰撞。
有些骑兵被倒地马匹压住;有些骑兵的脚还套在摔倒战马的马镫子里,一时慌乱拔不出来;还有些马匹受到惊吓,不受骑手控制到处乱跑。
因为这些马儿,不全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战马,很多都是临时征用的牧马。
所有鸟铳都集中起来,由小衙内一人射击。现在是冬季,黑火药爆燃产生的热腾腾烟雾,很快就上升飘散走了,几乎不影响视线。
高约六七十米的空旷黄土梁上,有些微风,也利于散烟。再说这么近的距离,打不中人,还打不中马么?
原主以前就酷爱打猎射击,收集了当时全大明,几乎所有能买到的各式火铳。加上榆林卫所的便利,他自己挑一些好枪还是没有问题的。
狗腿子们都是精挑细选的伶俐小伙,打小就跟着小衙内横行霸道,与主子配合的天衣无缝。
特别是尤七八这个小伙子,虽然打架和打仗差点意思,但伺候主子的事情,那是一学就会。比如:不同口径的鸟铳,要装不同大小的弹丸,他是记得清清楚楚,还练得熟练麻利,绝不给主子拖后腿。
他们怕不怕?生在小打天天有,大打三六九的明末陕西榆林卫,麻雀胆也练成虎豹胆了。
从赳赳老秦到抗日铁军的两千多年里,吃着小米饭、长在黄土地上的西北汉子,只要合理有效的组织起来,就能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尤衙内是一个月前魂穿过来的,他发现此时的鸟铳,都没有可以抵肩射击的枪托和贴腮,那就改;只有准星和照门,没有现代标尺,那就改;没有纸壳定装弹,那就自己动手制作。
圆球形弹丸不符合弹道学原理,那就做成米尼弹形状。米尼弹上面的几道环形凹槽,还方便捆绑纸壳。
滑膛枪发射米尼弹,听起来有点不伦不类,但至少比发射圆球形弹丸,提升一部分射程和飞行稳定性。
现代的滑膛猎枪,也有不同形状的独头弹,如弹体带有几道斜凹的圆柱圆锥弹。
小衙内都尝试过,发现还是米尼弹方便捆扎纸壳定装弹。不就是换个铅弹模具嘛,不复杂。
他发现大明没有做纸壳定装弹的最佳材料:硝化纸,那就自己做。因为硝化纸能大幅提高燃烧效率,减少黑火药和填充空隙的纸壳残留,进而减少清理枪膛的次数,提高射击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