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之后的“八步赶乘”等展示更是引得他跟着大家一起阵阵叫好。
“八步赶乘”是指从马的侧后上马,即马立在身前八步远的距离,猛跑过去,手一搭马背就跳上去了。kánδんu5ζá
另外紧急情况下的上马也同样精彩。
这是指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先整理鞍具,而是先把鞍具扔上马背,人随之上马,在控马跑动中系好肚带,一气呵成非常利落,能迅速进入战斗状态,非常实用。
张清和原野如此专业,也难怪一向桀骜不驯的马兰会大撒手。
但这也让李平有些职业性的警觉起来,他总觉得马兰的状态怪怪的,有些不正常,训练的主要方向似乎也不太对头。
尤其是马兰太闲了,这令李平很不爽。xiub
看到李平的脸色渐渐开始睛转多云,马兰懵了。
直到被叫到一旁单独挨训,马兰也还是一时没转过弯来,想辩解却又不知如何辩解。
虽然李平只比马兰的年纪略大一点,但却积威甚重,尤其是李平一贯的所做所为和高深莫测的学识才华还都是马兰极钦佩的,更让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
而且那还是一种仰望的敬畏。
在整个这数千人的兵马之中,马兰只怕两个人。一个是他大哥马永,另一个就是李平。
李平对马兰的训斥主要是他希望马兰能够在骑兵营中成为主导,而不是协从,毕竟张清对李平来说还并不那么令人放心。
并且李平希望马兰在骑兵营中大力推行纪律、队形和战术意识的训练,而不是将骑兵训练的重心放在骑术及单兵战斗技巧上。
“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
这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为说明质与量的辩证关系时引用拿破仑日记中的话,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拿破仑对法国骑兵与马木留克骑兵的经典评价。
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在强调纪律的重要性。
这么说也对,也不对。
拿破仑其实自己解释的就很明白,虽然有点长,但也确实有必要引用一下。
他说:
骑兵需要的军官数目比步兵多,因而应当特别仔细地训练他们。骑兵获得胜利不光靠速度快,而且靠队伍整齐、有秩序,以及合理使用预备队。
如果把轻骑兵派做前卫,那就必须把他们分成连、旅、师等单位,以便使他们能够相机行动。因为前卫和后卫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忽而追击,忽而成棋盘状队形退却,忽而改变成几列或成几个纵队,忽而迅速改变战线正面以便包围敌军侧翼。
采取这些机动动作,前卫或后卫就能够避免同兵力占优势的敌军作战,并且能避免同他们做过份激烈的搏斗;同时还能遏阻他们,让全军有时间赶上来,让步兵有时间拉开,让司令官有时间作出决定,让辎重库和车队有时间赶到应到的地方。
前卫和后卫指挥官的全部艺术就在于阻遏敌军,不让自己处于挨打的地位,并迫使敌军要花四小时才能前进一法里。
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才能得到这样一些结果,并且在一切情况下,骑兵对于这种训练比步兵更需要,前卫和后卫比其他任何部队都更需要。
我们在1797年、1805年和1809年所见到的匈牙利非正规骑兵是极其可怜的。如果说玛丽亚·帖烈集娅女皇时代的轻骑兵是可怕的,那这只是由于他们组织得好并且特别是由于他们的人数众多。
俄国人评价一团训练有素的哥萨克骑兵相当于三团未受过训练的骑兵。在这些团队中,除哥萨克骑兵以外什么也不值得注意,因为只有哥萨克骑兵编组得好,机警、灵活、坚强有力,他们是些不知疲倦的优秀骑士。
他们生在马上,成长在内战中和平原上。他们同沙漠里的贝都英人和阿尔卑斯山上的山民是同一个类型的人物。他们从不住在家里,从不睡在床上;为了不待在可以被敌人发现的地方过夜,太阳西沉他们就更换了宿营地。
两个马木留克兵可以对付三个法国兵,因为他们有好马,擅长骑马并且武器完备----每个马木留克兵有两支手枪、一支旧式短枪和一支卡宾枪,他们头戴尖顶盔,脸戴脸甲,身穿锁子甲,还拥有几匹马和几个徒步枪手。
但是一百名法国骑兵就不怕一百名马木留克兵,而一千名法国骑兵则能击溃一千五百名马木留克兵;战术、队形和机动性能所起的作用多么巨大呀!
骑兵将军缪拉、列克列尔克和拉萨耳在进攻马木留克兵的时候,把自己的部队排成几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