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猴子汉大丈夫 > 第267章 到底查不查啊(第1页)

第267章 到底查不查啊(第1页)

此时的贾诩压根就没有当真去琢磨秦宜禄的这个改革到底能不能行,以及对天下对未来会有怎样的影响之类的问题。

而是真想赶紧辞职拉倒了。

再让秦宜禄这么改下去,他这个尚书令的职务实在是有点做不下去了,不,应该说即使是现在,他也开始觉得这个位置在烫他的屁股了。

这个尚书令原本只是跟在皇帝身边的不入流小官,类似于秘书,本质上是帮君主处理政务的佐管而已,刘秀搞这个说白了本是为了抑制三公的权力,后来才发展成为实质上的宰相。

说实在的好像历朝历代的宰辅之职都是这么来的,即:皇帝嫌弃以前的宰相权责太大,然后卡卡一顿削,培养身边的秘书小官来帮自己辅佐政务,最后莫名其妙的这个秘书小官就成了新首相。

汉朝的尚书令,隋唐的中书令,宋朝的参知政事,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嗯,历史给后人留下的唯一教训就是后人从不吸取教训。

不过这些宰相中权柄最大的无疑还是尚书令,东汉时尚书令的权柄大到几乎没有任何掣肘,除了本身官职太小之外,几乎想干什么都能干得了,不客气的说就算是皇帝有一天突然变成一只狗,只要这尚书令稳住了,天下甚至不会发生什么变动。

不过东汉的尚书令一直以来其实相比于后面的其他朝代也还是有一道无形的限制的,既地方官员的权力过大,地方政府几乎独立化,二元君主制,和世家门阀话等问题。

说白了就是东汉没有真正的中央集权,朝廷对地方上的管理也一直极其的粗放,粗放到打光武立国那时候起这个朝廷就没有过正经的上计,中央对地方的实际情况都不知道,俩眼一抹黑,政务自然就有限。

基本上出了事儿,大家举荐一个太守,派这个太守办事儿,办好了皆大欢喜办不好就问罪,至于这个太守怎么干事儿,朝廷则几乎就不怎么管,不造反,能缴上点基本的税赋,就行。

再加上东汉一朝真正的主角毕竟是外戚和宦官,满天下的大官要么就是皇帝的亲戚要么就是没卵子的私奴,尚书令这个宰相也管不着。

因此无形中这尚书令的权柄也被制衡得很厉害,至少政务本身不多,也不是那么容易培养自己的党羽。

然而自打秦宜禄开始主持朝政以来,一切就都变了。

首先是外戚,他特么压根就没外戚。

亲戚也几乎没有。

至于宦官,宦官都是服侍何太后和小皇帝的,何太后本人都没剩多少权柄,日益沦为吉祥物了,他身边的宦官还能掀起多大的浪?

世家大族,尤其是累世两千石之家,在秦宜禄上台之后被收拾的不轻,而且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秦宜禄是早晚要将察举制给废掉的,这就是在挖那些累世两千石之家的根。

地方政府独立化……这个在秦宜禄这是压根不存在的,他查上计已经查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且军权与政权完全分离,掌握军权的不再是各郡的都尉而是与各地太守完全没有从属关系的校尉。

这货,像法家远多于像儒家。

总而言之秦宜禄主政之后天下虽然依旧还是分裂着,大多数的地盘依然没有收复,但是大汉朝的中央集权反而大大的加强了。

中央集权加强,尚书台的权柄自然也就跟着加强了,再加上他没有外戚、宦官、世家的掣肘,好不夸张的说贾诩这个尚书令绝对是东汉有史以来权柄最大的尚书令了,除了军权不太插得上手之外,秦宜禄不管的时候天下任何大事几乎都可以由他一言而决。

可问题是他贾诩真不是野心那么大的人啊。

我又不想谋朝篡位,要那么大的权柄干什么?

本来就够忐忑的了,还要改?

军队教育工作由尚书台主抓,这就给了尚书台插手军权的机会,胥吏改革的这个事儿甭管能不能成,就这一件事情本身,尚书台在此基础上再扩个三五倍乃至更多也是应该,再加上他一手握着天下郡国胥吏的任免升降之权。

这到底是大臣啊,还是隐皇帝?

所以贾诩现在真的是极其极其的认真,这个狗屁的尚书令他一天也不想再干下去了。

而且他也不觉得除了自己以外天下人还有谁能当这个尚书令,除非,是太子之类的。

不如干脆把这个尚书令的官职撤了得了。

哪知秦宜禄却摆手道:“现在说这个还为时尚早,满朝文武除了你,谁当这个尚书令我都觉得不合适,现在也不是拆尚书令的时候,有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把事做成了,再去琢磨这些所谓的隐患也不晚,你就不要推辞了,若是觉得为难,那就勉为其难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