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被排挤之后。
秦宜禄又久违的,给报社写了文章: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去,把这个给郭嘉送去,让他张榜,登报,发行全国。”
“啊啊?这……”
“让你去你就去,哪那么多废话。”
“是……是。”
这篇文章乃是秦宜禄抄的宋代苏洵的辨奸论,通篇其实都是冷嘲热讽,抱打不平。
其背景,简单来说就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为革新派,尤其是王安石本人报不平的一片文章。
通篇都在强调见微知着,意思是告诉天下人,洗洗眼睛,看清谁才是忠,谁才是奸。
简单来说就是文化人骂人不带脏字。
这个时候,这种关键节骨眼,秦宜禄给郭嘉整个这个,这是骂谁呢?
骂谁奸臣呢?
阴阳暗讽谁呢?
当然,某种程度上,郭嘉的现在的处境确实跟着文章也对得上。
经过骨干动员,拉人头,做统计,最终,跟着郭嘉走的,只剩下不到五千人了。
反倒是那些与女奴,甚至于奴隶混在一起的部分底层贫民,则已经超过了十万人。
龙字门甚至因此而直接分裂。
蠢人还是多啊。
这十万人,说白了就是膨胀了。
他们觉得既然晋王都支持我们了,而安利号明显是对他们这些平民是更加认同的。
这洛阳,没了我们,连掏大粪的都没有,整个城市根本就无法维系,公共服务也是完全破坏。
那凭什么,需要克制的居然是我们呢?
当然这十多万人也不是铁板一块,没有了贾龙这个名义上的领导,郭嘉的实质引导,十万人光领袖就蹦出来一堆,虽说各自在大方向上主张都是一样的,但落实到具体实施,却是又各有不同。
而且邪门的是,越是煽动激烈情绪的人,就越是容易得到大家的簇拥,以至于大家在煽动情绪的时候却是越来越偏激。
甚至事后秦宜禄听说,还有口号说是火烧洛阳城,神奇的是居然真的有缺心眼的追随这种疯子。
这也让刘备等人都深刻的意识到,反抗思想煽动起来很容易,但控制住却极难,甚至可以说是必然会走向极端化。
更加意识到,一颗冷静的头脑,和一个能在关键时刻不上头,并能控制住手下人都不上头的组织是何等的重要。
这也让他们更进一步的明白了兵贵精而不贵多的道理:做事业必须发动群众,但真正能够依靠的却绝对不是群众,甚至于单纯的群众是根本靠不住的。
模模糊糊中,刘禅似有所悟,却是又觉得好像差着那么一层,始终不能悟透。
结果么,这些人就越来越嚣张,也越来越莫名其妙,他们强烈要求安利号跟他们进行谈判,见安利号压根不谈,整个人群就变得越来越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