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少品牌战略规划和培训,中国银行业经常出现总行与分行形象不统一的情况,在市场推广时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如各分行之间的VI不统一,形象代言人混乱,造成传播资源分散浪费,甚至出现负传播效应。
银行业品牌战略规划和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整合总行与分行之间的传播资源,提高品牌传播的效率,减少重复性建设和浪费。
(3)缺少品牌战略管理,导致品牌形象屡受“暗伤”
由于中国银行业缺少品牌战略管理意识,品牌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的伤害。例如,“某某银行22版广告催百亿债权,近4000人被曝光”事件的发生,站在银行处理不良资产角度上看,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但从长远的品牌战略管理层面上看,则是一个反面的教材,对不良欠债客户进行媒体集中曝光是对消费者不尊重的一种表现,一个对消费者不尊重的银行,将会提高品牌形象传播的门槛和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沟通障碍。
银行业品牌战略管理也应基于洞察消费者心智资源,重视和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避免为了追求短期效益,采取过激行为对品牌形象造成“硬伤”或“暗伤”,最大限度地维护银行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品牌形象。
2。 脱离消费者心智资源的广告定位
“选择某某银行,实现心中理想”、“手持某某行卡,潇洒走天下”、“握住某某手,永远是朋友”银行广告或多或少有点“牛”,给了一种“口头做秀”感。这些银行形象广告的好坏,对客户来讲无所谓,因为它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符合“中庸”思想。可是,如今银行业的竞争日益剧烈,每个银行凸显个性,区别于对手,已成为银行业一个重要的传播课题。
好的广告是建立在洞察消费者内心需求基础之上的,能与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形成共鸣,并最终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消费者对银行的需求主要有五个层次:
消费者对银行需求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方便需求。如银行密集的受理网点、各种形式的电子银行等,都是以方便消费者为导向。
第二层次,信赖需求。如银行的全国性网点,细致的服务等都是基于为消费者提供一种信赖感。
第三层次,安全可靠。如个人信息的保密、存款的安全性,银行对个人而言没有破产的风险等。
第四层次,个性化服务。如天使卡、一卡通、读书卡、生肖卡等的推出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第五层次,身份需求。消费者需要被尊敬,也需要自尊以及地位和名誉,因此银行的高端产品应塑造成一种社会精英阶层的标签,将成功人士内心潜藏的需求用银行产品“表述”出来,成为他们选择它的理由。
消费者一般是按照这样的五个层次来选择银行服务的,即至少前一层次的需求得到部分满足后,下一层的需求才变为迫切的主导需要,挖掘消费者心智资源的目的在于让银行服务吸引消费者,让广告产生更大的感召力。
3。 同质化的竞争环境,竞争压力空前
。 想看书来
为什么洋品牌都有“九条命”(3)
随着我国兑现加入WTO承诺,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大。同时,中国银行业的产品高度同质化。某些业务领域过度饱和,竞争剧烈,而某些市场需求却乏人问津,留下大片市场空白,使中国银行业陷入“营销困境”,突围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业务和收入来源同质化。各家银行主要经营存款、贷款业务,主要收入都依靠存贷的利差。
二是营销重心同质化。往往市场流行什么,各家银行一哄而上,大家都做,但都做不深,做不透,既形不成特色,更形不成竞争优势,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不仅侵蚀银行业的盈利水平,也恶化了银行业的竞争环境。
三是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同质化。在行业、客户的选择上,往往局限于一些“热点行业”、“龙头企业”或“高端”客户,在与这些优质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往往被动地和竞争对手进行“价格暗战”,如给予优惠措施等,而且还难以实现对这些客户的综合营销。
四是营销手段同质化。满足于为客户提供一般化的产品,业务拓展更多地依赖人情关系营销,客户忠诚度不高,难于形成稳定的核心客户群体,影响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同质化竞争属于竞争的低级层次,品牌竞争则属于竞争的高级层次,银行业要在新形势下构建竞争优势,必须借助品牌建设,规避竞争同质化陷阱。
品牌建设对中国银行业的现实意义
如今中国银行业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无论是强势如领袖品牌(四大国有银行)还是弱势如拾遗补缺品牌(中小商业银行),都处于不进则退的竞争环境之中。虽然竞争对手可以复制产品、服务、技术以及流程,但是它们无法复制一个卓越品牌。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卓越品牌就意味着长期的成功营销和利润。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银行业战略可以分为产品战略、市场战略、人才战略、并购战略等,这些职能战略是银行业局域性职能战略,银行业依靠某一项职能战略最多只能获得短暂的优势,惟有确立银行业的品牌发展战略,才能打造银行业的核心能力。通过提升银行业的品牌竞争能力,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品牌战略是银行业战略中的战略,品牌竞争力是银行业最持久和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银行品牌中提及率最高的瑞士银行,其竞争力不仅是产品赋予的,更是其卓有特色的品牌内涵铸就的,瑞士以不卷入政治纷争的中立国闻名于世,因而也使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交战各国的缓冲区,成为交战各国资金的避难所。1934年制订的《银行保密法》在瑞士的大小银行中得到了严格的执行。由此,瑞士金融界也在全世界树立起“可靠、稳妥”的品牌形象。虽然国际社会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对这一政策有诸多非议,然而瑞士银行界还是成为世界上众多的政客和商人的保险箱。如此多的货币资金在瑞士积聚,形成瑞士新的比较优势,又使其成为世界离岸货币交易中心之一。
中国银行业要有质的飞跃,实现销售突破,提升市场地位,必然需要新的品牌发展战略,以使品牌重新定位,赋予中国银行业品牌新的内涵,早日把握市场机遇,实现高层次的跨越。
提升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法宝——品牌化生存
中国银行业的品牌化生存应注意处理以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