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非梧不栖免费阅读笔趣阁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椅子。

回家后,逢朋友电话问候,宇春风得意地把应聘过程的来龙去脉叙述了一番。

“什么?”朋友听后失色道,“那个清洁工,他斜视的!真正的老总是抹窗的老大妈!喂,喂,怎么了宇?没事吧?……”

(后记:这是应作业要求创作的一篇小小说。)

墨梅

是冬的肃杀劫持了百花的灵魂,广袤的大地上,唯留下一片白茫的荒芜惨淡。然而,那株梅花,生长在洗砚池边的梅花,在这凌寒中却独自绽放。

它的色彩并不明媚鲜妍,因为洗砚池中的水为它染上了淡淡的墨痕。我嗅着它的暗香向它走近,抬头仰望它不容亵渎的神圣之美。

淡妆素裹的墨梅,选择了在万花纷谢的数九寒天中生长;暗香袭人的墨梅,选择了在洗砚池边生长。它宁肯让墨痕夺去它的红颜明媚,它宁肯让自己的花香染上墨香,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因为它深信:腹有诗书,气自华。

墨梅如同居里夫人。居里夫人这个波兰美女在大学期间,追求她的男性不胜枚举,但她觉得美貌不是她的唯一的财富,真理与内涵才是她的所求。她将她的青春挥洒在暗无天日的实验室中,成为独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千秋一人。

由于墨梅的品性和居里夫人相同,我越发爱墨梅了。它从不在杂草连秧的瓜葛里,凭吊昔时的红颜明媚;它从不在冷落的冬天里,羡慕百花的蜂围蝶阵。不错,蜂与蝶只是花丛浪子,它们不会更不配欣赏墨梅的孤芳冷艳。

惟其如此,我们的冬天才另添了一份诗意。

惟其如此,墨梅才留住了诗人多情的笔墨。

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泥土的智慧

“韩流”在中国的掀起一浪高过一浪,大有俘获全民之心的态势,以韩剧为主打,更是创下在中国的收视奇迹。若从2000年韩国流行音乐、影视剧开始算起,“韩流”已风靡了6个春秋。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其生命力之顽强令人赞叹。但同时,人们也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一个在历史上深受汉学、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反而会对我们中国人产生如此强烈的文化震撼力?

记得一个故事说,有人在回家路上发现了一块泥土,将其带回家后发现它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不禁问泥土是否香土。泥土答道:“我不过是一块普通的泥土,至于香气,那是因为我曾在玫瑰园里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

我想,从故事中泥土的身上,我们也许可以找到韩文化顽强生命力的答案,那便是兼容并蓄,突出自我。

比如,韩国的电视剧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大长今》中的长今,也正因为做到了这一点,观众才会看到她对亲生父母和养父母的孝顺,才会看到她对厨艺和医术的精益求精,才能看到她对朋友设身处地的体贴细心……

这些令人愉悦的儒家传统品质深深吸引了观众的心。

不少专家都说,韩流是一种杂糅的流行文化,很多韩国创作人说“我们没有风格”,这说明只有博采众长,方能完善自我。有时,“没有风格”就是真正的风格,堪称吸收整合后的最高境界。韩文化像故事中的那块泥土,中国和他国文化中的精华便是玫瑰园中的玫瑰花,韩文化的博采众长让它拥有了馥郁的芬芳。

再度审视中国文化的发展,便会发觉它在当代颇有止步不前的味道。在国外的中国文化馆,来来去去就是摆弄“脸谱、锣鼓、武术”几张王牌,因此游人罕至,我们的传统文化太缺少传承与发扬。

在现今社会里,中国的文化也不妨做一回泥土吧,充分吸取他国文化浓郁的芳香,不要总把自己当成玫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凋零于秋风中的悲凉。

(后记:这是一篇堂上材料作文。材料是一则小故事。文章的第二段实际上是材料的同义改写。)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东施效颦无可厚非

越国都城里,西子从药铺缓缓步出,两弯似蹙非蹙的蛾眉如笼烟翠柳,一双似喜非喜的剪水双瞳似两汪春水。于是,城中万人空巷万人空巷:巷子里空荡荡没有人。形容某件事轰动一时,或者欢迎、庆祝等活动盛况空前的情景。,争相目睹倾国佳人的绝世姿容。丑女东施见后,心生羡慕,第二天也效仿西施的样子上了街。这一次,都城中却是万径人踪灭,因为东施太丑,还捧心皱眉,众人是避之唯恐不及了。

这是著名的“东施效颦”的典故,故事中的东施与那只想像鹰一样抓住山羊,最终却被牧羊人擒住的乌鸦有异曲同工之处。世人也往往以“东施效颦”为反例,警醒人们倘若盲目模仿他人,最终只会迷失自我。

但在我看来,东施和乌鸦之举,却自有他们的风骨与勇气。

我的一个同学梅,她总是向学习好的同学看齐,可能是没有提前学过高深的数、理、化,总是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别的同学笑她,可她依然执着地坚持不懂就问,坚持的结果是她的成绩上去了,令同学、老师都刮目相看。所以说东施效颦无可厚非,因为这源于她对美的追求,乌鸦学鹰的举动也不应该被我们冷嘲热讽,因为这是源于它对力量的向往。

在众人对东施和乌鸦的嘲笑声中,我们感悟到:其实,敢于突破桎梏的勇气亦是人间绝美。“月影湖边,书声朗朗,培才园里,桃李芬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