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刀与笔有多少期 > 第4部分(第2页)

第4部分(第2页)

在乡下,有些势力的人家羡慕他的名声,都想把女儿嫁给他,可是,梁鸿并不答应。倒是同县有个孟姓女子,身体肥大,又黑又丑,有一把蛮力气,还很傲慢,到了30岁尚未成婚。她父母说:“就你这条件,还等什么呢?”

“我呀,等!一直等到有贤如梁伯鸾那样人,才嫁。”孟氏女公开了自己的理想,梁鸿一听,大合心志,就去求聘。孟氏女说:“不要什么聘礼,给身合体的布衣服、给双麻鞋就行,另外要有编筐织布的工具。”

很明显,她是要过自力更生的平淡日子的。

到了出嫁的那天,孟氏女却穿了一身非常不错的丝绸衣服。梁鸿以为她已失初志,七天也不搭理她。她就跪在床边请罪,说:“我羡慕先生你的义节,知道你曾拒绝数次提亲,我也是拒绝了数次提亲而等你这样的贤人呀!今天我有什么不对之处,请你指出,以便我改正。”

梁鸿说:“我所追求的,是能穿短衣而和我一起隐居深山的女人。现在你嫁过来后,穿着上好衣服,还搽粉画眉,与我的志向不一呀!”

“我是用这种办法测试一下你的志向,我当然也有归隐之志。”说完,即去更换旧日衣物。为纪念孟氏女的壮举,梁鸿还给她起了名字,叫孟光,字德曜。

一对不合时宜即不与当世合作的夫妻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如同回家一样奔入山中,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二人都是有文化的人,短不了共读一段《诗经》,也短不了弹琴唱和。然而,他们似乎并没有完全忘记世事,开始了危险的旅行。

当他们东行到达汉刘第二帝国的首都洛阳时,被盛大的气派及繁忙的建设景象给震惊了。梁鸿就作了一首叫《五噫》的歌子,讽刺帝国为追求繁华与享乐而无节制使用民力:

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这首简短有力的歌子很快从民间传到宫中,传进了帝国第三代领导人刘炟的耳朵里。刘炟大怒,下令抓捕梁鸿。孰料,梁鸿夫妇已经溜得无影无踪。梁鸿改了名字,叫运期,名耀,字侯光。究竟此名字有何含义,外人无法推知。夫妇俩半旅行、半流亡式地到了齐鲁大地(今山东地界)。住烦了,又去吴地(今江苏、浙江地界)。

看来,名为隐士的梁鸿还忘不了对现实政治的“诽谤”,他出发去吴国之前,写了一首长诗,开头就显露出自己的社会批判锋芒,他说:辞别齐鲁旧邦,踏上征途,跋涉到那遥远的东南方去。心中有忧愁与哀伤,我的志向飘摇不定,忽升忽降。本想骑着飞奔的骏马,纵情天下,又担心引来俗世的毁谤。这个社会呀,让坏人来领导好人,读书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谄媚权势。我从来就没有可愧的行为,希望到异地见到尚贤的风俗。现在就以逍遥游的方式,来体验孔仲尼周游列国的滋味吧!

在梁鸿的自我想象中,作为一个世所不遇的大才,他是庄子与孔子的组合体。

以庄周的心态体验孔丘的流浪,真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奇想。但是,梁鸿在本质上还是一位坚定的反抗者,否则,他的文化生存就全然没了意义!

到了吴地,他投靠了地方富豪皋伯通,居住在皋伯通大院外面厢房里。他的生计并不靠皋伯通接济,而是出去打工,给人舂米。

这位来头奇特的打工者每次干活归来,孟光给他准备饭菜后,装到叫“案”的那种托盘之上,要将托盘举到齐眉之处,并不敢仰视他。这样的动作持之以恒,终为皋伯通察觉。“哇塞!哪有这么牛气的打工仔呀?”皋伯通由此判断该打工仔不是凡人,就恭敬地把他们夫妇接到大院里面去住了。梁鸿得到了一个稍好的居住环境,开始埋头著书,写了有十几篇。但其内容为何,后人无传。不久,他病死在了吴地,皋伯通佩服他是位不凡的人物,就把他埋在春秋时代吴国著名刺客要离墓边。孟光与孩子们则回到了扶风老家,至于孟氏如何度过余生,史无记载。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最终生死各居一方,也算是令人伤心的事情了。

“举案齐眉”的故事转化成了成语,并演变夫妻相敬的典范,然而,短短的《五噫》之歌却成了少数人心灵反抗史的一段难以舍去的历史奏鸣曲!

与梁鸿彻底飘游于体制外不同,稍晚的另一位反抗者却是位体制内人士。他叫杨伦,字仲理,陈留郡人。他的老师是在刘炟时代就已大名鼎鼎的丁鸿,丁鸿兼通《欧阳尚书》与《古文尚书》,杨伦学的是后者。

杨伦的反抗是纯体制内的,他与梁鸿对社会的制度性否定不同,他坚持反对腐败。因为腐败问题虽然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其实更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一个大问题,比方说《欧阳尚书》家学大师欧阳歙在身为太守之时,竟贪污了上千万的钱财。

他杨伦与欧阳歙及《欧阳尚书》也是能扯上关系的,因为他的老师丁鸿是学习《欧阳尚书》出身,而老师的老师即桓荣老先生也是学习《欧阳尚书》出身。到了他杨伦呢,他就兼学《古文尚书》,并终以此立业。

《古文尚书》作为一种新的学术版本,当然把《欧阳尚书》包括在内,但毕竟已是与《欧阳尚书》大不相同的新学问。他是否以改立《古文尚书》为业来表示与有腐败嫌疑或气息的《欧阳尚书》划清界线,史无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反腐败的心态到了“发疯”的地步。

杨伦是位正直的学者,起初学成时,极力推辞公府征召,而是专心致志地教学生。他讲学,不在繁华都市,也不在秀丽山庄,而是选在大泽中。就是选在大泽中,仍然有千余弟子跟从,可见影响力非凡。后来,不得已应召,以博士身份给刘炟的儿子清河王刘庆(也是安帝刘祜的父亲)当师傅。就在他刚任清河王傅的这一年,延光四年(公元125年),32岁的刘祜死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杨伦对刘祜的感情要比对自己服务的对象深得多,他扔下该干的差事,到洛阳去奔丧,并在宫殿外高声哀嚎。安帝的太太之一、阎太后得知杨伦“专擅去职”,大为恼怒,就下令给杨伦判刑即“坐抵罪”。很快,顺帝刘保登上皇位,借国家的丧后之喜,赦免杨伦的罪过,并让他在安帝的葬所恭陵守孝。守孝期满,升职为侍中。

从隐士到博士,从博士到王傅,再由王傅到罪犯,而后升职中为中央高级官员,对一个本来心理素质良好的学者来说,等于又增加了重要阅历。由此,对付一宗牵涉面极广的腐败案件的责任,非他杨伦莫属。当时没人愿去触动那件大案子,因为案主任嘉的关系网极为庞大,与百余位将相大臣“牵染”。不仅小小的县令任嘉手眼通天,而且借着这种能量,他“带病上岗”,由邵陵县令升职为武威太守。

杨伦决定拿掉贪贿千万、不降反升的任嘉,他很认真地写了一封告状信,信上说:

“臣下我学习《春秋》,知道诛恶及本的道理,也就是说诛本而后恶消。这好比人抖落裘服一样,要拽着领子抖,领子持得正,裘服上的毛就顺了。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