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国家开支,以及高福利标准下国家资助的不断膨胀,将会使营业纳税人不堪重负,这必然要造成失业者数量增多;这时,失业救济又将逼迫增加货币供应量,但增加货币造成的通货膨胀又必然会逼迫再次抬高工资和税收;这些又会造成新一轮更加严重的恶性循环。所以,政府必须斟酌举错,使公共开支不应超出税收所能承受的水平,减轻纳税人的负担,通过刺激生产力和投资来增加就业,使税收和管制能促进创造财富。故而,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直接使用公共开支的必须适当,而应倡导私营部门和自愿捐助发挥更大的作用。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释】圣人体天地之道而达万物之理,所以常能虚心应物,述而不作。孔子说:〃聪明以智,守之以愚;功盖天下,守之以让,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持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德。
意译
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开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压低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些,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位不足就补充些。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第二类 遵循道立身处事三大要点
道的悟察与遵循
原十六章 致虚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注释】致虚极,守静笃:尽量使心灵达到虚寂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生长变化,我因此观察到了它们循环往复的法则。
事物的生成变化有其共同的基本法则,万物也都遵循着这一法则在不断生灭、变化、发展。自然界中的现象,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诸如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换,它们都是由自身运动表现出的一种互补、和谐、均衡。自然是孕育这法则的本体,也是万物返本复初的渊源根本。
【漫谈】致虚守静,并不是说要绝物离人,而只是要求人们排除事物的影响,隔绝欲念的干扰,在主体清静万物不足以扰我本心的境界中,通过个人的觉悟来达到非我之伟大,让自我的界限化为宇宙的无限,让那个冥想宇宙的心灵也分享这种无限。这时,主体思想便会更切近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就更能同宇宙的本体有所契合、感通,人的精神就会更直接体察觉悟到整体性的道,更深刻地把握客体世界的奥妙,更能洞察觉悟到万物的共相。就能理解到不能期待从“神”或者其他地方得到恩赐,自身就是“神”的一部分。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尼采说,智慧就意味着孤独地沉思,用直觉悟察万物的本性,这是哲学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也曾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后世许多坐禅学道者,盘膝打坐锻炼形态,收摄身心只为入静而入静,这岂是佛家、道家究竟?未能自复其性,虽止动息念以求静,其实这并非真静。古人所谓:〃试扣禅关,遍参从席,误了几多年少!〃〃积雪为粮,磨砖为镜,多少人到头空老!〃这便是其流弊所生的结果。这其实是从对形上理念的洞悟,误入为对形下境物的追求。
老子对道的概念,并不是虚构的,而是其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不脱离形下的形上之学。而脱离形下的形上之学,只能到信仰中去寻找。老子探索〃道〃的方式就类似西方哲人所谓的〃直觉〃,他们把人本能的最佳状态称作直觉。他说,〃我所说的直觉是指那种已经成为无私的、自意识的、能够静思自己的对象并能将该对象无限制扩大的本能〃。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注释】芸芸:繁杂众多。各复归其根:最后还是各自复归本性,归复、顺应其赖以生存的〃道〃。
大千世界,万物芸芸,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在尽力使心灵达到虚寂的极点,坚守清静达到极点时,我们可以观察觉悟到万物生长变化的循环往复规律。那万物尽管繁杂,但最后还是各自复归本性,顺应其赖以生存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