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濯心下不想与他拐弯抹角,径直想说处死,话到嘴边却又打了个转,变成了‐‐
&ldo;本王与余掌院素来未结仇恨,这刺杀一事,是不是弄错了。&rdo;
他这样一说,余晚正当即愣了愣,本以为死罪可免,结果下一刻负责纠察之事的方书迟就站了出来,毫不留情道:
&ldo;桩桩件件,微臣绝无虚言,纵使看来于人情天理不合,想必个中也定有缘由。&rdo;
什么缘由?
在场所有人的视线和余光都有意无意往余晚正身上扫去‐‐
&ldo;微臣冤枉呐,微臣绝无构害摄政王殿下的理由,请陛下明鉴!&rdo;
贞景帝面上丝毫没露动容,转而向闻濯道:&ldo;既然此事与皇叔有关,不如追审按供之事,就交给皇叔来办,如何?&rdo;
不如何。
这些事且不说时间跨度久远,就连其中掺合过的旧人都死了不少,倘若真要明察秋毫地追审起来,不仅耗费心神,也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结果。
&ldo;既与臣相关,臣则不好出面了,还望陛下体谅。&rdo;
贞景帝默了片刻,又问:&ldo;那处死如何?&rdo;
大殿底下顿时一片抽气声,余晚正告饶的动静连哭带喊,热闹的直让人脑仁疼。
闻濯实在听不下去了。
现在原地晃荡两下,差些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一头栽倒在地上,吓得贞景帝还坐在龙椅上,都伸出了想要搀扶的手,见他堪堪站稳连忙挥了人去搀扶。
&ldo;皇叔这是怎么了,可有大碍?&rdo;
闻濯神情昏沉,似乎说话都不大利索,凝了半晌才摆了摆手,&ldo;臣无碍,谢陛下关照。&rdo;
无论他是否真的无碍,此刻都得让人搀扶着去歇息,不然再站着出个好歹,那就是贞景帝这个做侄子的君王不通人情。
于是吩咐了近来秉笔的萧惊华去搀送,一路行去了承明殿。
……
宫中内事权由一些编撰实事记录在案的翰林向外传达,因为中间经过重重官员机构,形成的结果难免会有偏颇。
例如像余晚正头破血流告饶,摄政王当朝差些晕倒在殿前之事,一经传话的那些人渲染带到宫外,就变成了另外一个版本‐‐
说是余晚正对前事供认不讳,气的摄政王当朝恶疾突发,于殿前咯血昏厥,至今昏迷不醒,现已移至承明殿请太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