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出在哪里。
该怎样才能阻止戚余臣频繁的自杀行为?
琢磨这两个问题时,姜意眠不得不想起一句话:经历塑造人。
都说人的过往造就现在,人们经历的一切都刻在他的脸庞。
但事实上,即便拥有一样的过去,也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现状与未来;
即便经历留下的痕迹不可磨灭,至少在其深浅、形态方面,也可以产生微妙的诧异。
这些区别,归根究底,是因为人们性格不同。
当然,不可否认,经历对性格有所影响,是性格的重要来源之一。
不过放眼医院产房里,连初生的婴幼儿,有哭,有笑,既有苦大仇深皱着眉毛,也有没心没肺呼呼大睡的。足以说明人生来就有性格。
在绝大多人生版本中,戚余臣都有着忧郁、沉默,又感性脆弱的特质。
他的那份沉默,比起裴一默的温顺,刀疤的静默,陆尧的冷漠,更多是一种长期消极状态。
就像一个生活在正常社会里的疯子,一个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
戚余臣没办法理解这个世界运转的核心,又无力掩饰、难以忽视自己的古怪。
他的存在本身便是一个错误,难怪弄得自己精疲力竭,万念俱灰,一次次毫不留恋的死去。
他生来就如此?
应该不至于。
那他是怎么变成这样的?什么时候?
倏地一下,某样东西从记忆里冒了出来。
姜意眠删去「心脏病」与「请假失败」,成功又回到那间逼仄的出租屋之中。
推倒床头那只纸板箱,找到相册,打开第一页——
果然,她记得没错。
2003年的全家福纪念照,那时,戚余臣是笑着的。
他什么时候不再笑了?
制作这本相册的人一定十分细心,而且相当重视戚余臣的存在,几乎一点不落地将他的成长过程记录在册,大大方便姜意眠寻找想要的答案。
初生,爬行。
从搭着爸妈的手颤颤巍巍站直身体,到牙牙学语,上幼儿园。
这些岁月里,戚余臣总是被打扮得体体面面、漂漂亮亮。
稚嫩的脸上偶尔挂一抹秀气的笑,笑弧极其克制,依稀潜藏一似郁色的影子,不大像个孩子。
但总归笑着。
直到2007年7月6日,他的生日。
往年这个时候,相册里必十几张照片连排,戚家爸妈以去游乐园、公园野餐、一起做蛋糕之类的形式,年年不重样,给戚余臣庆生。
唯独这一年,一个不笑的戚余臣、一个蛋糕、孤零零一张吹蜡烛的照片占据相册一整页。
往后翻,戚余臣的照片愈来愈少,寥寥几张正脸全无,更别提笑容;
往前看,离7月6日最近的照片拍摄于6月1日,儿童节,那是他最后一张被镜头定格的笑颜。
这中间肯定发生了什么。
肯定是戚余臣的性格转变点。
系统迟迟不发话,意味着光是这些模糊的信息,连‘线索碎片’都算不上。
也就是说,姜意眠必须自己去到那个时间段,找出那个未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