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苏秦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对这样的优惠待遇,孟轲自然是嗤之以鼻。他辞职放弃的是十万钟粮食的俸禄,难道会为这区区一万钟的小利动心?

不能怪齐宣王的脑子进水,作为一个世俗的精英,他确实不知道该用怎样看得见摸得着的手段,来留住一位高洁之士的心。

然而鄙弃归鄙弃,孟轲不可能不从中看到齐宣王对自己的一番诚意。离开这样一个有着浓厚人情味的国君,他没办法作到像舍弃魏襄王那样的决绝。走出国都临淄后,老夫子在一个叫昼的地方整整徘徊了三天三夜,为的是心里残存的一丝希望,或许齐宣王能“庶几改之”'2',转变想法,派人来把自己追回去。

他当然只能失望。齐宣王的善意已经到了一个君主行为的底线,不可能再作什么了。

这个世界上大概除了燕王哙以外,没有一个掌握实权的君王会真的把民众和国家的福祉放在自家的利益之上,所以孟轲才最终得出了结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

可是老夫子愤青式的思想仅到此为止。他没有接着去想,即便君王的地位再轻,哪怕是作得不好被“诛一夫”地一刀杀掉,只要换上的还是一个君主,仍旧是一人主宰万人的制度,民又能贵到哪里去呢?

他并不知道,在华夏的“天下”之外,一个叫希腊的所在,曾有过人民做主,掌控国家权力的可贵尝试,虽然最终失败,但却在两千年后催生了一批自由*的国度。

不论怎样,孟轲都依然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良知的守望者,仅凭这一点,他就有资格受到万世的景仰。

现在他走了。失去了他的政治舞台,只能给那些一心求功名富贵之徒留出更大的施展空间。

该回过头来说说苏家兄弟了。燕国搞得那么热闹,苏代在干什么?

自从诱使燕王哙放权之后,苏代就似乎非常的低调,再没作什么引人注目的事,以致史书对他在那几年的记载是一片空白。当然按照《战国策》和《史记》的说法,他这段时间和弟弟苏厉在齐国陪伴燕国质子。由于对苏秦的活动年代记载有误,这两本书都宣称,苏代、苏厉到齐国已是苏秦死后。苏厉先到,因为齐国深恨苏秦生前为燕国作间谍,所以就要把苏厉抓起来泄愤,多亏燕国质子替他求情才得免罪,还被委任兼职作了齐国的官员。这显然不可能是事实。不过史书说苏代奉子之之命到齐国侍奉质子,再回国去劝燕王哙专信子之,这似乎没有疑点。在这之后苏代应该又回到齐国,因为在齐国入侵燕国,燕昭王即位后,《史记》说“苏代、苏厉遂不敢入燕,皆终归于齐”,《战国策》的记载也相同。“不敢入燕”,说明他们一直呆在齐国。

真实的历史中,如前面所分析,苏厉这时的年纪应该还小,不可能作官。但如果苏代在为子之的篡权活动立下头功以后,却不能得到重用,还要继续外放到齐国的话,那就不免让人觉得奇怪了。

这样的怪事只能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苏代和子之发生了政见分歧,像前面推测的,苏代可能只赞成子之专权,却不支持他篡位。因此不再被子之信任,把他驱逐出燕国的权力中心。

第二种可能是,也许苏代已经看出,子之正在走的路是危险之旅。他可不想在这个时候追随在他左右,免得出了事做别人的陪葬品。于是便和气焰正盛的权贵们拉开了距离,主动躲到齐国这个安全的地方,静观形势。

这两种情形都可能存在,甚至同时并存。

苏厉不大可能在齐国,除非是被大哥带去见世面的。苏代倒可能确实留在了齐国。因为《战国策》记载了他在燕国之乱后,至少两次代表齐王游说别的诸侯的情况。以此来看,苏代在齐国官场混得还挺不错呢。不过他可能并非“终归于齐”,而是最后又回到了燕国,这留待后文再讲。

好久没有苏秦的消息了,他怎么样了?

苏秦回家了,大约就在他大哥正式跳槽到齐国的时候。

前面已经提到,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苏秦书信中,时间最早的是在公元前312年,信中透露出苏秦那时还是个资历很浅的说客。根据这个信息,苏秦此刻应该才刚刚出道。而据《史记·苏秦传》上说,苏秦在求学归来到真正成为说客之前,除了到秦国去搞了次失败的游说外,用了两年的时间自学。以此推算,他回家的时间就应是公元前314年前后,正是燕国大乱的年月。

在外几年,苏秦都学了些什么?

二。过分自信是年轻的象征。

据《史记》说,苏秦这几年里一直在跟一位鬼谷先生,也叫鬼谷子的大师学习。

这鬼谷子据说隐居在齐国一个叫归谷的山林之中,是位绝顶聪明的世外高人。只是这位看似超脱的高人,脑子里面装的却全都是俗世机诈权谋的纵横之术,以此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功名心极强的年轻人。曾经是朋友,后来变仇家的军事名人孙膑与庞涓就是他的学生。此时在秦国极受重视的说客明星张仪,也是鬼谷子的高徒。司马迁甚至依据他所见到的错误史料,把苏秦和张仪说成是同班同学。其实在张仪仕途最风光的时候,苏秦才刚刚踏上寻求富贵之路。司马迁还说张仪在功课上始终压苏秦一头,“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功底不足的苏秦,学习成绩不仅赶不上张仪,恐怕在鬼谷子的全体门生里的排序也得倒着数才行。《史记》说他几年后“大困而归”,估计是学得不怎么样,而且父母给的赞助费也快用光了,不得不返回家来。随身只带回两本书,书的名字据后世学者的考证,大概是叫作《太公阴符》和《揣摩》,据说这是鬼谷子送给他的。

真的还是假的?

其实是否真有鬼谷子这个人,人们一直是有争议的。世间倒有一本《鬼谷子》的书流传,其中也确有叫《揣摩》和《阴符》的篇目,但此书很可能是古人伪造的。

如果鬼谷子并不存在,苏秦又如何跟一个子虚乌有的老师学习,甚至还被以书相赠。

对于这个问题,唐朝人司马贞在他的《史记·索隐》里面引用别人的判断,毫不客气地指出“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

鄙人出身的苏秦为了让自己的主张被别人重视,便虚构了鬼谷子的名号来蒙人。

可是要说鬼谷子完全是苏秦编造出来的似乎也不大可能。鬼谷先生的知名度那么高,连孙膑、庞涓,还有张仪这样的人物都被牵扯进去,凭苏秦一人之力恐怕是办不到的。

根据苏秦“大困”的样子,最可能的情形是,即便世间真的有鬼谷子其人,他也从没收过一个叫苏秦的学生。那几年苏秦大概是四处奔波,报考了不止一个靠授徒赚钱的培训班,办班的老师中自然不乏江湖骗子。因此他在学业上一事无成,受困而归,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回到乘轩里,面对着许久不见的家人和乡邻,为了那份卑微的自尊跟虚荣,苏秦只好借用鬼谷子的大名,吹嘘自己是他老人家的弟子。

至于那两本书,也很可能是苏秦在坊间类似书摊的地方淘弄来的,内容如同“指南”“大全”之流的低档次货色。

任凭他怎么胡吹,至少家里人还是不难看出他一无所有的窘迫。于是便有了“兄弟嫂妹妻妾”一块笑话他的场面,在说了“治产业,力工商”的话后,他们又继续挖苦道:“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你舍弃本业,专门学嘴皮子功夫,受苦还不是活该?

听了这些话后,苏秦的反应照《史记》所写是“惭自伤”,尊严受损却也只能独自伤心。

但他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就决不会轻易认输。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闭室不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拿出《揣摩》和《太公阴符》“伏而读之”。定下目标非“取尊荣”不可。

如此苦读了一年,苏秦的自我感觉很是良好,颇有学问尽在掌握之中的架势。自信满满地对家人说道:“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4'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