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罗宁睁大了眼睛。
教授在台上讲的、其它学生听课和他此刻听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前者,唐诗只是一种文体,是一种文化消遣精神享受,无论是感兴趣还是学好学精,把唐诗都只是当作文学艺术表达形式来对待。
于罗宁而言,唐诗却像是一种家乡的感觉。在唐朝,稍有些才气的文人都能吟出一两首,去掉诗的优劣不说,现在能够再听到这些在唐朝时能够耳熟能详的东西,能够感受到的,就只剩下亲切了。
罗宁当然不会写诗,甚至连唐诗的音韵都搞不懂,可这并不能阻碍他此时对唐诗的喜爱。这就像是离家数十载的老人突然回到自己的家乡,看见哪怕是一个石子一颗老树,都想要伸手过去摸个遍。
此刻再想起在唐朝的生活,罗宁是有些百感交集的,甚至眼中都有隐隐的泪光。
当初要做的就是单纯的要磨练心性。可这并非轻易之事。看见路边的衣不遮体乞讨的孩童,看见羸弱不堪垂死挣扎的老汉,他也有恻隐之心。可他却硬要自己漠然看待;还有做杀手时只接任务不问善恶。
罗宁非要逼自己做得冷酷到底。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无情,所以天地才能够长存。
罗宁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很不人道,摒弃善恶之心活在人世间岂不是行尸走肉么。
可事实上却是,你为善,别人称颂;你为恶,别人忌恨;两者本质上都是一种负累。为善多了,在别人的赞美之下要做出更多善意之举,否则别人也是会说三道四;为恶多了,就要想尽办法来灭除恶行带来的后患。
罗宁追求的却是一种追求本心的大自在、大快意、大逍遥!
他人善恶,只要不关乎自己,只要不惹得自己发怒,那与我何干。做你的魔头去吧,做你的圣人去吧。若是真正惹到自己了,哪怕是跑到天涯海角,我定也要将你找出斩杀殆尽!
这泪光不是对唐朝世俗生活的惋惜。而仅仅只是一种追忆。
一睁眼醒来已经是千年以后,物非人非,独自一个人处在这陌生的环境,即便他的心灵已经达到了“明心”境界,时刻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但他的心还是有一些孤寂的。
罗宁并没有注意到,教室里所有的目光早已经都聚焦在他身上。
相比起这些人,罗宁的灵魂何等强大,就在刚才,他那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愁伤情绪,就已经足够影响到众人了。
而且,双目通红着实有些吓人。
罗宁站起身来,弯腰执学生礼:“还请先生见谅,学生鲁莽了。”
---------------------------------
《修真书生》!
第二卷 第十六章 课堂
十月的天气也并不都是艳阳高照的,昨天还是一片明媚,今早上天空已经飘起了蒙蒙细雨。在这淡淡的朦胧之中,南京大学矗立在那里,有些像坚强不屈的壮士;也有些像是含情脉脉等待**归来的小妇人。
南京大学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但走出过不少享誉中外的学者专家,更是和刘·伯承、梁·希、蒋·介石等人物有着不解之缘;学校的课程都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是全国很多学子魂牵梦绕的地方。
当然,这都不是罗宁知道的。他也没有下过功夫想要去了解。
今天他踏入南京大学的唯一理由就是要去旁听课程。
踩在华丽大气的石阶上,看着周围或直立或倾斜的建筑,罗宁此刻已经没有什么震撼感觉了。只不过是时代变了而已。眼前这些东西和唐朝的相比,的确太过惊奇,却也只是世俗人类发展的产物而已,相论于那些修真宗门的匪夷所思,还是不够看的。
要旁听的课程都是罗宁根据自己可能需求和兴趣选择的,总共四门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古代文学还有中国现当代文学。这四门课程都是从史学、文学和社会背景来讲述中国历史的演变。至于其它课程就不是有必要。陈晓诗也是早早就打听清楚了这几科上课的时间和教室。
其中两科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也是陈晓诗的专业的必修课程,不过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已经修完了。此刻罗宁是要自己一个人去上课的。
刚开始罗宁走入教室的时候,教室里面的学生并不多,很多都是快要上课的时候才赶过来的。对于罗宁这张出现的新面孔,除了表示好奇打量了几眼就不再多看了。
南京大学不禁止旁听生,所以蹭课的人还是非常多的。除了一些想考取南大研究生的外校学生,还有一些对某课程感兴趣的本校学生也会过来旁听。甚至还有不少大叔大妈级别的存在,他们往往是在教学楼晃悠,然后看看哪间教室的后面没关或者虚掩着,偷偷的溜进来,拉过旁边的一个学生悄悄地问这是什么课,然后有模有样的正襟听课,有的还带了笔记过来。在消遣文化的同时,还打发了时间。
对于这些,学生们早已经习惯了。在他们看来,罗宁不过是前两种之一。
这一堂课便是本国古代史,这门课程是从炎黄开始讲起,由于罗宁跟的是大一历史系的一个专业,除去军训,到现在也只是开了两次课,讲到了夏商时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