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百度百科 > 第1436章(第1页)

第1436章(第1页)

刘备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攻战役,发生在197年十一月上旬将尽的时候。

这个时间点,是孙策已经拿下南郡二十天、而且孙策拿下南郡的情报消息,也已经传到袁绍耳中七八天之后了。

当时,袁绍觉得既然南线都打出狗脑子来了,而且打出狗脑子的消息刘备也知道了,那肯定是刘备最不敢改变现状的时候。

因为消息不对称,袁绍对于“南郡沦陷”这个消息的解读,要远远比刘备严重。刘备是知道蔡瑁得手是李素故意放进来促成做的局,李素秘密给他上表让他安心看他翻盘。

袁绍却不知道,他以为李素是真的纸老虎了一把,哲学家理想主义者玩过头玩脱了,被不讲武德一顿乱拳的孙策打懵逼了。

另外,导致袁绍预料不到刘备会在十一月份真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北方的冬天实在寒冷,一旦进入腊月就肯定没法在山区野战了,这时候再临时扩大战事也不划算啊。

不光袁绍本人万万没想到,连他身边那些权威谋士当时也是这么觉得的。

在关东朝廷位列三公的沮授,也基于对南线形势的误判,认为刘备会一直保持守势。

许攸则是纯粹因为自己主张的进攻路线与袁绍、沮授分歧,刻意渲染“北路没有威胁”。

许攸想劝袁绍“既然李素在南线孙策那儿吃了败仗,咱应该痛打落水狗,调整我方的战略,从之前河东并州前线硬扛住刘备主力,调整为拖住刘备后,集结重兵到雒阳、许昌,南下夹攻南阳,让李素高顺首尾不能相顾”。

袁绍阵营内,真心觉得“十一月份北路刘备可能打破目前的静坐”的谋士,只有一个田丰。但田丰其实把握也不大,他这人习惯了跟人抬杠、强调别人没注意到的点,做人情商比较讨嫌。

不管袁绍选那条路线,田丰都要出来“查漏补缺”一下,这么多年下来,袁绍早就对田丰的“多虑”麻痹了。

关东阵营内,仅有的对刘备打破静坐风险洞若观火的谋士,只有郭嘉和程昱二人,可惜他俩跟着曹操,没义务第一时间提醒袁绍,也不想多事。

刘备阵营的第一场北线实质性进攻战役,就在十一月上旬拉开了。

第691章善谋者无赫赫之谋

十一月初八,河东郡北部的临汾、绛邑二县,一片车琳琳马萧萧的军务繁忙景象。

数以万计的刘备一方大军,沉默地从黄河、汾水水路而来,完成集结整备之后,即将沿着汾水的支流浍水继续东进,沿着王屋山脉北麓的河谷前推。

军中没有立主帅的大纛,看不出是谁统兵,但如果有人到中军大帐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主帅是个身高九尺髯长二尺的壮汉,那张脸更是特征明显到当世人都认得出来,正是大汉太尉关羽。

很显然,之所以不立大纛,就是为了隐藏关羽的行踪,从而间接隐藏汉军这场军事行动的调动方向。

与此同时,往南翻过王屋山余脉、去河东郡治安邑县,乃至安邑更上游的闻喜县看一眼,就会发现安邑城内始终立着关羽的旗号,安邑城的军营也是旌旗林立,每日嘈杂喧嚣一如往常有数万大军驻扎的样子。

这一虚一实,就是太尉长史诸葛亮,为太尉谋划的冬季攻势盘前烟雾弹,争取在正式发动主攻之前,尽量调动敌人的防守兵力、在初战中就运动拉开防线破绽。

这个布局的原理,说穿了其实也不复杂:

上半年的时候,关羽徐晃偷雒阳败退、被吕布张辽颜良文丑蒋义渠等人围殴损失惨重,丢了河东郡最东南部的东垣等地,也彻底丧失了三门峡以下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港口城市。导致刘备阵营失去了在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运机动的运力,三门峡以下的船全都丢了。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认为,如果刘备阵营再发动进攻,袁绍一方多半会把防御重心仍然放在东垣一线,提防关羽“一雪前耻”。

毕竟,关羽如今已经是威震天下的名将,名声大有一个副作用,就是敌对阵营的人对他的秉性也非常了解。谁都知道关羽的“傲”,知道关羽一旦吃了亏憋了气,那是绝对要找回场子来的。哪儿丢掉的战略优势,就必须夺回来。

后来,整个十月份期间的相持阶段、双方短促而小规模的斥候战,也渐渐证明了这一点:

河内方向的袁军守将麹义,就把主要防守兵力前推到了东垣一线,并且在东垣后方、陆路通往河内的太行山轵关陉、王屋山箕关陉两处,设置驻军提防险要。

以太行八陉之险,但凡有驻军严密防守,自然是轻易不可能被攻破的,哪怕如今交战双方都已经普及杠杆配重式投石机,可以把夯土关墙较快砸塌,也没有用。

太行八陉都是那种很狭长的深山谷道,自古兵家险要。两侧很容易设置伏兵,就算把关墙砸了,谷道内随处都能滚石垒木截断道路、设伏夹击。

麹义这样严防东垣和轵关陉,诸葛亮当然不能建议关羽打那里了,所以才有了“不从王屋山南麓打,直接从王屋山以北打”的战略大转移。

这事儿不了解当地地理的人,或许一两句听不明白,稍微解释一下:

王屋山脉作为太行山的一条支脉,是西北—东南走向的,最东南端过了箕关陉后,在轵县以西、东垣县以东,插到黄河北岸。王屋山脉最北段,在闻喜县以北,从西北向转而折向正西,一直插到黄河那个“几”字形的一竖位置,也是直抵黄河岸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