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百度百科 > 第1437章(第1页)

第1437章(第1页)

所以,王屋山的西北段,其实扮演了河东郡南部湅水流域和河东郡北部汾水流域的分水岭。王屋山南坡的水汇流成湅水,北坡的水汇流进汾河。河东郡北部重镇临汾、平阳就是位于汾水岸边的,河东郡南部重镇兼郡治安邑就是在湅水河边的。

诸葛亮的策略,就是不再走王屋山南侧水系的湅水—转陆运翻中条山口—转入清水的进攻路线。

而是走王屋山北侧汾水—转入支流浍水—在黄父转陆路翻一段山—转入沁水支流的进攻路线。两条路线前段是平行的,只是往北平移了足足一百五十里,刚好是整个王屋山脉山区的南北宽度。后段分叉会大一些,而且另有一些困难之处。

不过,看到这里或许就有人奇怪了:既然王屋山以北还另有一条路可走,袁绍军对于这条路真就完全不防么?

虽然,袁绍给诸将划了防区,因为关羽挪到了王屋山以北,所以负责河内的麹义是肯定没有义务“御敌于防区之外”了。在地理上,王屋山以北的土地、往东一路延伸,都是属于并州上党郡的土地,而不是司隶的河内郡。河内与上党就是以王屋山南北为分界的。

但不管怎么说,就算麹义没义务防了,上党守将张辽还是有义务拒敌于防区之外的。张辽也算名将之才,他怎么会疏于防范呢?

事实上,答案是张辽也有防御,但他从没想过敌人会大规模从这儿来,他只负责防守沁水与其支流丹水之间的分水岭空仓岭防线,但不会提防敌人进入沁水后、顺流而下沿着山谷往南推进的那条路。

张辽这么做,已经是足够尽职尽责了,因为历史上,长平之战前,赵国名将廉颇推得最远的一道防线,也只是沁水与丹水之间的空仓岭防线。

而且这道防线还因为推得过远、自己后勤也有点困难,要把粮食运到山区制高点,所以没坚持多久就被秦军攻破了。后来真正帮助廉颇扛了两年之久的,是第二道丹河防线。

因为丹河的宽度对于阻止敌人大规模快速渡河已经够用了,历史上秦军如果分兵渡河,先头部队绝对会被半渡而击各个击破。同时赵军守住丹河,运粮难度比运到空仓岭稍微少点消耗。

张辽把廉颇都做过的事情也全做了,实在是很难指责张辽。

于是乎,在调兵开战之前,当诸葛亮把此战进兵路线的计划、跟关羽商量到这一步时,关羽也忍不住问出了一个大家都会问的问题:

“既然张辽和历史上的廉颇,只要防备我军秦军进入沁水流域后、陆路翻山突破空仓岭谷口,而不用提防我们顺沁水而下。同时,麹义也不防着这一点。

那么,我们选这条路,有什么好处可以捞呢?换个问法,如果有重大好处可捞,历史上的秦军为什么不这么迂回?”

诸葛亮当时是这么回答关羽的,显然他也是饱读史书、而且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过了:

“历史上秦军不用,一方面是当时秦赵对峙的态势与如今陛下和袁绍对峙的态势不完全相同。历史上秦军在长平开战前,已经从韩、魏手中取得了部分河内之地,所以,他们掌握了沁水、丹水入黄河的河口。

也就导致开战时,赵国一方已经不可能从河北走黄河水运转沁水、丹水给丹水防线的赵军运粮。赵军虽然在那三年里也用到了丹水水运,可其实是陆路从壶关把粮食运进太行山、到了丹水上游北方之后,卸粮装船、再顺流而下二百里,给前线的廉颇。

而我们现在不一样,不但河内郡全境都在袁绍手上,连之前河东的东垣,都因为夏天太尉您那次败退,丢掉了。所以现在袁绍全据陕峡以下、整个黄河中下游及其全部支流的水运。

如果我们还模仿秦赵之战在空仓岭和丹水对峙,那绝对是消耗不了袁绍的国力的,反而我们纵然有林邑稻、有在关中大修水利劝农之利,依然会我军先饿死。袁绍可以直接通过黄河北岸支流把粮食运到防线边最后一里路。

所以,这次我们要走这条路,先学习秦军的前半段、从汾水、浍水、沁水支流,进入沁水流域。但后半段则不学秦军,不打空仓岭,改为顺沁水而下、孤军深入攻打沁水与丹水交汇的河内重镇野王。

拿下野王之后,我们才能切断整个并州与河北粮仓冀州之间的水运通道,让袁绍在并州驻军吃的每一粒粮食,都得陆路转运。这样相持得越久,才能让袁绍的国力越发消耗,除非袁绍集结兵力夺回野王。

而之前,如果我们按照上半年的‘王屋山以南旧路’进兵,想攻打野王的话,得先攻下东垣、再突破箕关陉和轵关陉,困难重重。现在沿着沁水顺流打野王,箕关陉轵关陉两大太行险陉就绕过去了。”

关羽当时听完诸葛亮这一波分析,沉吟推演:“这么说,战国时秦只是因为已经在河南地取得了优势、先得到了野王,所以不需要做这事儿?那如果秦王当时没有提前得到野王呢?他们模仿我们今天的路线,能得到野王么?

只要有这个夺取的可能性,敌人就会针对、这条路线,看起来一北一南,往返多饶了三百里,还是太行山中的山谷河道,到处都容易出险,不得不慎呐。”

幸好,诸葛亮给了他一个“别人都做不到,只有我们能做到”的理由分析,让关羽彻底相信了世人都不会多此一举提防这一点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