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1926之崛起最新章节 > 第342部分(第1页)

第342部分(第1页)

贾景德这话不由让宋哲武大吃一惊,到现在为止,他所掌握的所有情况都证明,昨晚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过程中,东北军所执行的不抵抗命令,绝对是张学良自己下达的,跟蒋介石一点关系也没有。怎么又冒出了密电?

在前世,蒋介石就为此背了八十来年的丢失东北的黑锅,难道现在仍然还要蒋介石来背这个不抵抗的“黑锅”,而且,还仅仅就是因为谣言?

一想到这些,宋哲武不禁苦笑不已。

宋哲武自言自语地说道:“当真是‘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啊!”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句话,贾景德这个清末进士自然是知道的,这句话出自《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意思就是比喻舆论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置人于死地。

宋哲武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让贾景德也吃了一惊,不由问道:“怎么,文戈,难道洪钫是在说谎?”

宋哲武苦笑着说:“昨晚我接到林蔚的电报,林蔚在电报中主要是向我转告委员长关于北蒙战事的指示,说东北情况很紧张,要我报必死之决心和苏军作战,务必努力稳住北蒙战局,第四路军绝对不能退出北蒙,否则舆论对『政府』会多加指责,不仅会有损委员长威望,还会使广州方面更加猖獗。林蔚还说,委员长今天一早就会乘永绥舰,往南昌督师剿共,并就近筹划解决广州问题。既然委员长怕失去北蒙,威望受损,不利于他处理广州问题,他又怎么会下令张学良在东北不抵抗日军的入侵?这是其一。”

“其二,刚刚张学良给我看了委员长发给他的一封电报。”

“电报的内容我记得很清楚:北平张副司令勋鉴:良密。中刻抵南昌。接沪电,知日兵昨夜进攻沈阳。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有拆毁铁路之计划,其藉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力辟之。近情盼时刻电告。这份电报不仅印证了林蔚的消息,而且还证明,委员长昨晚根本就不知道东北发生的事变消息。他是今天在长江的军舰上,才从上海方面得到的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消息的。所以,洪钫的话绝对是谎言。”

其实,在宋哲武前世的记忆中,还有关于蒋介石当天的日记为证。

据他前世披『露』的蒋介石的日记,蒋介石在9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倭寇果乘粤逆叛变;内部分裂之时;而来侵略我东(三)省矣!呜呼!痛哉!余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拚以一身;报我总理!报我先烈!报我民族!”。

宋哲武认为蒋介石的日记是绝对可信的,日记中所载,均为蒋介石当时之真情实感。蒋介石绝对不可能为了他百年后的身后之事,在八十多年前就开始在日记中作假。要知道蒋介石是在75年才逝世的,真要是蒋介石在三一年就开始在日记中作假,那岂不是要做四十多年的假!蒋介石的日记可是从没有间断过一天的。

此外,还有“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第一支笔之称的陈布雷,在同月20日的日记为佐证。

陈布雷在日记中写到:“蒋委员长忍辱负重;一面决定按照国联盟约及非战公约与九国公约;诉之国际之公论;一面则严令东北当局;节节抵抗。然东北军骄逸『性』成;不能遵奉命令。此委员长之悲哀,民国之悲哀矣。”

虽然此时的陈布雷,还在南京***教育部次长任上,但已深得蒋介石器重,蒋介石甚至还亲自做陈布雷的入党见证人。

还在北伐时,陈布雷的才华就深得蒋介石赏识,陈布雷曾经当着蒋介石的面,就在蒋介石的写字台上一挥而就《告黄埔同学书》,让蒋介石赞赏不已,多年后还多次提及。此人正直清廉、秉公无私,他的记载绝不会作假。

更何况,宋哲武还知道,在蒋介石死后多年,张学良获释解除软禁,到美国居住时,还曾几次亲口证实,九一八不抵抗的命令是他亲自下达的,绝对与蒋介石无关。

不过,这些前世记忆中的事,宋哲武是不能也不敢告诉贾景德的。

宋哲武的话惊得贾景德呆愣了片刻,才惊问道:“什么?昨晚发生的这么大的事情,张学良竟然没有马上报告委员长!!!?平津地区的『政府』官员难道也不报告?”

东北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作为东北地方长官的张学良,不仅没向南京『政府』的任何部门报告,甚至也没向蒋介石报告。而且北平天津的这些『政府』官员竟然也不向南京报告,这让贾景德觉得十分不可思议。

宋哲武用略带嘲讽的语气说:“张学良并没有向我否认他昨晚未向委员长报告九。一八事变的事实,这也证明了洪钫所言是谎话。至于张学良和平津地区的官员为什么不向南京『政府』和蒋委员长报告么,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平津地区的『政府』官员虽然都是经过国民『政府』任命的,可是这些人选都是东北军系统的人,也都是张学良推荐的人选,在这些人的心里,他们只知有张学良这个东北王,哪里会有国民『政府』和蒋委员长,自然也就不会有人主动想着向国民『政府』和委员长报告了。”

“至于张学良为什么不报告,说穿了,他张学良心里一直在认为,东北完全是他张学良一人之东北,而不认为东北是中华民国之东北。他还心存幻想,以为此次他还可以向他老子一样,最后给***人一点甜头,就还可以继续做他的东北王。”

“如果报告了中央『政府』,如果中央『政府』下令不抵抗,和他的想法一致还好,如果要他抗战,你说他打还是不打。我敢保证,如果现在***人提出一些哪怕是再苛刻的丧权辱国的条件,只要可以归还东北,即便国民『政府』不同意,他张学良也会一意孤行,坚决同意的,国民『政府』的权威对他没有一点约束力。”

“按委员长电报中所说,应该是信息灵通的上海新闻媒体首先从平津媒体的渠道得知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然后上海的官员又从新闻媒体那里知道了情况,这才上报委员长。”

宋哲武叹了一口气道:“这件事说起来可笑,堂堂中华民国领袖,在发生外敌入侵时,竟然不是通过手下将领的第一时间报告得知情况,却要通过新闻媒体,晚了差不多一天才知道!”

宋哲武停了一下,感慨万千地说:“易帜容易,易心难啊!”

贾景德思索片刻,一拍茶几道:“我明白了,正如文戈所说,昨晚东北军不抵抗的命令就是张学良本人所下。洪钫之所以这么说,应该是张学良手下的那些幕僚们深知此事重大,会让张学良备受国人指责唾骂,这才编造这个谎言来嫁祸委员长。”

“只是这些人这个谎言编的好啊!真是用心良苦。”

对于贾景德很快就想明白其中关窍,宋哲武很佩服贾景德的急智。要知道,直到八十多年后,史学家们才在逐渐开始揭开这桩悬案的面纱。

不过,宋哲武这时也很奇怪,难道就凭张学良幕僚们的这些谎言,就能让蒋介石背负近百年的黑锅?

对于宋哲武的这个疑问,贾景德笑着解释说:“这个谎言,不要说一时半会不会有人敢告诉蒋委员长,就是蒋委员长知道了这个有损他形象的谣言,他也不会主动出面澄清。委员长不仅心高气傲,不屑于此,而且他还是这方面的老手,知道那样做只会越描越黑。而且,等张学良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恐怕他也乐于装糊涂,只要张学良不出面澄清此事,就会人云亦云,谣言越传越真。”

“文戈想必看过《红楼梦》吧?”

见宋哲武点头,贾景德道:“那里面有一款对联想必文戈会记得,那就是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依我看,委员长这黑锅恐怕是要背一辈子了。”

贾景德的分析让宋哲武频频点头。按他前世的记忆,张学良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真就没有主动澄清过这件事,至少他没见过相关报道。直到张学良年近百岁时,才正式道出真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