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兼并破坏均田制,均田制破坏导致府兵制行不通,府兵制的消亡逐渐让地方节度使拥有了大权,只要大权在手,谁也不会屈居人下,很直接的就威胁到朝廷。
这让李隆基背脊发凉,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再也不能安稳站在上面,连忙走了下来。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逐渐会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几乎顺理成章。
苏澈此刻说这些,和安史之乱没关系。
安史之乱的本质并不是节度使制度的原因。
也不是“非我族群,其心必异”。
唐玄宗任用天下贤才,这本身并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
安禄山获得无数军功,可却无法回到朝廷,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封赏。
李隆基在位后期,由于怠慢朝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人。
这导致李隆基不得不加藩镇管理权限来安抚安禄山。
但问题是,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安禄山本没有准备好造反呢,李隆基直接给了他这个机会,给了他这个权利。
加上李林甫的去世,导致对节度使的限制更减少了一分。
杨国忠还把控了上升的渠道,和安禄山的关系越发紧张。
安禄山明白,他这个三镇节度使将会难以善终,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殊死一搏,直接撕破了大唐山河。
不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一点,节度使制度很难长久。
此刻李隆基走了下来。
他踱步说着:“如果节度使之制会让地方做大,那就用优厚待遇,解除节度使的大权,将各地军队的精锐抽调到中央,和禁军实行内外轮换,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再由朝廷派遣的文官分而治之,你看如何?”
苏澈听着这话,顿时愕然,他摇头说道:“如此一来,虽无地方之忧,可强干弱枝,面对外敌,注定会无力防守,久而久之,国力衰弱,必有亡国之危。”
李隆基这套方法,正是宋朝解决节度使制度的办法。
宋朝以文抑武,用岁币来换平安,终究会养虎为患。
这让宋朝获了个弱宋的名号。
实际上,这是宋朝吸取了五代十国的教训,所采取的行动。
此刻李隆基能瞬间想到这种办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个人才了。
这么做会虽然阻止了地方做大,但同样会让军队战斗力变得越来越差,使得兵弱国穷。
李隆基此刻听着这话,仔细一想,的确是这个道理。
他看向苏澈,开口问着:“那你可有解决之法?”
苏澈认真说道:“治标不治本,治之何用?必须先从土地兼并下手,从问题的源头解决,先减少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让均田制得以继续实施,让府兵制度重新建立。”
“只要府兵制度成功维持,那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可土地兼并之事,乃是千古难题,这如何解?”李隆基继续问着。
“在我看来,土地兼并,有两种解决办法。”苏澈思索片刻,认真说道。
“两种?”李隆基瞪大了眼。
随后他招了招手,宦官立刻搬来椅子,李隆基和苏澈直接开始坐而论道。
李隆基好奇问着:“你且说说。”
“第一种方法很简单,也很容易做到,那就是给陛下您修建皇陵。”苏澈开口说道。
“修建皇陵?”第一时间,李隆基还没反应过来,但很快,他明白了什么,连忙问着:“你是说陵邑制?”
“对。”苏澈点了点头,缓缓说着:“刘邦建立起这种制度后,汉惠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纷纷效仿。”
“将进行土地兼并的世家豪族,进行强行迁徙,让他们伺奉皇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陵县邑,供迁徒者居住。”
“只要世家大族,地主豪强们离开了原来的地方,那他们对于土地兼并的影响,自然会从瞬间减轻。”